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每年一版,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市各一位负责同志担任编委,内容采用部类编辑法,分设国家机构、公检法司、经济总类等42个部类,200多个分目。对内全面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对外全方位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特色总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 年鉴精彩文章 >
新中国民营经济:沧桑砥砺千帆竞 破茧成蝶铸辉煌
这是一组关于民营经济的耀眼数据:民营企业掌握或管理着2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50%以上的专利技术、贡献了全国1/3以上的税收,吸纳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
一甲子沧桑砥砺,六十年风雨兼程。从在争议和非议中成长,到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营经济历经沉浮砥砺,破茧成蝶,成为新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缺失到新生——民营经济的两个“三十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私营工商业成为与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并行的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繁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至此基本消亡。
“以1978年为界,在之后的30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脱胎而生并成长壮大。”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认为,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延续,而是全新的生命体。
全新的生命体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思想认识突破,到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宪法;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十七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实行“两个平等”,这一次次突破,使民营经济在不断拓展的空间里飞速发展。
如今,民营经济在各领域千帆竞发,与百姓生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须臾难离。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壮大,一个人数约为7000万―8000万人的社会新阶层形成。
“改革开放之后新生的民营企业家与老的工商业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出身和命运,现在的民营企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哺育下产生、发展,民营企业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不仅代表着中国民营经济的现在和未来,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黄孟复说。
从胼手胝足到破茧成蝶——民营经济铸就的辉煌
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此后,数量蔚为壮观的“个体户现象”出现了:卖棒冰的宗庆后、打铁的鲁冠球、修鞋的南存辉、物理教师刘永好……
他们没有“贵族”印记,都是“泥腿子”下海,靠着国家政策环境的改善和“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胼手胝足成长为市场“风云人物”。
1978年,初中毕业的南存辉为了养家糊口开始摆摊修鞋,后来创办求精开关厂、正泰集团。通过25年的艰苦努力,正泰集团已经发展成下辖8大专业公司,产品覆盖高低压电器、输配电设备、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等门类的大型民营企业,跨入世界先进电器制造企业行列。
陈光标在1993年组织创立的研祥集团目前是我国最大的集特种计算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EVOC”特种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为我国产业、国防装备技术升级和赶超国外技术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以正泰、研祥为代表的数百万民营企业已经破茧成蝶,不仅为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更在风雨兼程的奋进中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蜕变,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有657.42万户,从业人员7904万人;个体户2917万户,从业人员5776万人。迅猛的发展使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到全国GDP的七成左右,民营企业拥有了全国66%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以及82%的新产品开发……
黄孟复表示,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国家的强大,更要富裕人民,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营经济还需大力发展。
从胸怀祖国到心系社会——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
2002年,南存辉在与一家跨国大公司谈判时,对方提出愿以当时正泰总资产5倍的价格收购正泰,他一下子可以拿到100多亿元,但南存辉当即坚决回绝:“100亿元不卖,200亿元也不卖,给再多的钱也不能卖!”理由很简单:如果卖了,虽然他可以拿到不少钱,但他卖掉的是一个民族品牌和民族工业的气节。
如果说南存辉坚决不卖正泰体现了当代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和民族的责任,那么以陈光标、刘沧龙、陈志列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则更显示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捐款捐物,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抢运救灾物资、营救被困群众、安置群众生活、抢修公共设施的第一线。
江苏黄埔集团董事长陈光标在强震发生两小时后,亲自率领由120人和60台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队伍,日夜兼程奔赴重灾区,先后救出131名生还者,帮助打通了通往北川映秀的“生命通道”;四川宏达集团在自身救灾工作严重缺乏铲车、吊车、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的情况下,董事长刘沧龙紧急抽调大型设备帮助抢救被埋学生、抢修公路,并利用残存的条件承担起数千名受灾及救灾人员的后勤保障……
“光彩事业”是1994年我国民营企业家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发起实施的一项开发式扶贫的社会事业,大量民营企业家参与其中。截至2008年,兴办有一定规模的“光彩项目”达19188个,到位资金1864亿元,培训人员442万人,安置就业540万人,帮助带动1012万人脱贫,各类公益捐赠总额1383亿元,为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汹涌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和责任担当带来了考验,但更体现了他们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在今年2月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深刻的时候,百家知名民营企业家发出《树信心、保增长、促就业》倡议书,号召全国民营企业千方百计保障就业、应对挑战,争取在逆境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丰年我们关仓存粮,歉年我们就应开仓放粮;员工为企业添砖加瓦,企业就要为员工遮风避雨!”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我们要继承重信义、讲信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传统美德,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激励自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危机,民营企业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们必将续写出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