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每年一版,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市各一位负责同志担任编委,内容采用部类编辑法,分设国家机构、公检法司、经济总类等42个部类,200多个分目。对内全面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对外全方位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特色总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 年鉴精彩文章 >
历经风雨勇向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五个启示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应对,连续推出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企稳回升。
回首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一年间走过的道路,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应当高度重视扩大内需的作用
“2001年起,我们集装箱业务一直保持25%以上的增幅,但去年第四季度大幅回落,今年一季度最坏,下降了18%。”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戌源回顾说。
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我国进出口总额陡然出现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下降20.9%。出口下跌,导致工业生产下降,随之而来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骤然加大。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政府启动实施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为主要特点的一揽子计划: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增加农民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汽车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
一系列措施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在前三季度7.7%的经济增速中,投资对GDP的贡献占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是拉低3.6个百分点。
“无论从投资看,还是从消费看,今年经济出现企稳回升,内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分析前三季度经济形势时表示。
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在消费对经济增长还难以发挥显著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大幅增加公共投资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措施。
启示二:应当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去年10月,广东绍信集团关闭了订单锐减的一家制鞋企业,把具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的LED灯作为主打产品。当金融危机冲击来临时,其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遭受重大打击,但新产品却销售火爆。
一年后的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甲醇等传统过剩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的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
以上两方面的情况表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就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回到老路上,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将更加突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在保增长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需求结构上,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偏弱;产业结构上,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耗费能源资源的重工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此外,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
“现在‘保八’已没有悬念,真正的难题是调结构。四季度或者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调结构上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说。
启示三:应当高度重视提升创新能力
去年出口增长60%,今年至今又增长30%,借助持续不断的产品研发和升级,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寒风中依然挺立。
“因为提早做好准备,所以我们不惧怕风暴。”公司董事长何思模表示,企业只有靠创新、靠技术、靠品牌,才能抵御风险。
从企业角度看,易事特的经历并不是个案。从国家角度看,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努力,是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因素。
一年来,国家启动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安排200亿元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创业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高新产业、高新科技园区显示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仍保持着10%到20%的平均增速;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也已取得很大进展。
“前不久推出了创业板对科技发展、科技产业化意义重大。选择这个时候推出,体现了我们要为中国未来增长寻找牢固的科技基础的努力。”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分析说。
全球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力求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对于谋求早日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必须在若干关系长远的领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启示四:应当高度重视深化改革
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决定自10日起上调成品油价格。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五涨三降”,自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推进顺利,影响积极。
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改革步伐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是加速推进。不仅仅是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在过去一年间平稳启动。包括增值税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启创业板等一系列关键改革取得突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近年来少有,为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和推进国家长远发展、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曾有人提出,改革已基本结束。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它对我国带来的冲击,却再次凸显出改革的重要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说。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实践证明,深化改革是战胜危机的一把金钥匙。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不少体制性难题需要通过改革去化解: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和城乡差距拉大、社保体系不健全……
“只有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扫清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启示五:应当高度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
今年中央制定的新农保政策,解决了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城关镇新新村75岁老人智春的大问题:以前她靠捡破烂每月收入不到100元,现在有了新农保,她每月可以固定领取55元。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直接冲击的是企业,但最终影响的是民生。工厂效益不好,失业随之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国富和民强的统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多来,国家公共资源配置明显向民生工程倾斜:在全国10%的县市区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000万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各级政府新增投入将达850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429亿元,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9.4%;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一系列组合拳的快速持续出击,使得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下降,相反还得到了一定改善。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
发展经济保增长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我国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战胜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