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上海各大展览机构纷纷推出独具特色的年度大展。从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哥伦比亚前西班牙时期黄金艺术展”,到上海美术馆内大师云集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兼具美感和艺术气息的展品让市民流连忘返。但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一些观众也暴露出礼仪的缺失。
爱护书画作品请勿摄影
“请不要拍照!”当看到人群中一位中年妇女对着《柳荫泛舟图轴》举起相机时,展厅保安立即上前提醒。但话音未落,妇女手中的闪光灯已经亮起。这是记者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融古开今———谢稚柳百年诞辰书画精品展”上看见的一幕。
短短10分钟里,记者发现拍照打闪光灯的观众不下5位。有时观众在拍第一张照片的时候,就打了一下闪光灯,保安看到立即会上去制止。“虽然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但一个上午下来,书画作品还是受到了无数次的光损伤。”展厅保安无奈地表示。
按照国家标准《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光对展品损害作用的大小与展品上的曝光量成正比。所以,对于敏感和特别敏感的材料,应设法减少曝光时间。”而用闪光灯拍照是造成书画类文物光损害的一个方面,闪光灯的瞬时照度非常高,因为闪光灯的波长大多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这种光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字画吸收,从而引起变质变色。上博工作人员解释说,“由于年代久远,油画颜料中所含有的油脂、中国书画中的墨色,以及唐三彩上面的釉彩都会受到光照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色。观众喜欢这些优美的展品,想用镜头留住这份美丽,殊不知这样做损害了展品。”
“其实拍摄展品,不打闪光灯的效果更好。”摄影记者张先生表示,展馆陈列作品时所使用的灯光一般都在事前经过精心设计,因此现场光线所营造的氛围往往能对展品或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气息起到烘托作用,构成一种良好的欣赏环境。如果采用闪光灯拍摄,反而会打破这种氛围,不仅引起玻璃强烈反光,也不容易捕捉到展品的神韵。因此,关闭闪光灯既有利于文物保护,也能提高拍摄质量。
礼仪提醒:爱护展品,不要随意用手触摸,注意遵守禁止或限制摄影、摄像的规定。
互动展品也需文明对待
去年上海双年展上,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昂达克向美术馆要求撤展的一幕,至今令许多市民汗颜。
艺术家的作品名为《测量宇宙》。根据设计,在一个四周墙壁铺满白纸的空间里,观众背靠墙壁,由工作人员用笔在墙上画下观众的身高,然后由观众本人签名并写下日期。随着观众的增加,这墙最后会形成有趣的图案。作者藉此表达个人与宇宙的关系。但是,双年展开幕后,有的观众参与热情高涨,便自行取出笔在墙上自测身高并划线签名,有的甚至乱涂乱画。艺术家认为,作品事先制定了互动规则,太多人自行参与形成的作品,不能代表他的想法,因此决定撤展。
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既为观众对艺术日益增长的热情而感动,又为个别观众不能遵守参观规则而担忧。尤其在当代艺术展览中,不少作品是装置作品、互动作品、大型雕塑群以及影像作品,艺术家会通过作品邀请观众加入作品的创作过程,此时就更需要观众在参与时遵守作者规定。毕竟,作品不是玩物。
“事实上,我们也希望尽量满足观众合理的观展需求,”上海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对于一些适合互动的、耐触摸的展品,观众可以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与互动;而一些材质比较脆弱的展品,则在旁边打上醒目的‘请勿触摸’的标记。”
礼仪提醒:认真遵守各种展馆、遗址和宗教场所的特殊规定。不对展品随意评论,要尊重他国异邦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极富特色的风俗。
安静观展慎接手机
安静的上海美术馆的一楼展厅内,突然一段节奏火爆的手机铃声响起。“喂,是哪位啊?”一位中年男子旁若无人地站在画作前接听手机,随着一声亲切的“好久不见呀”,通话从晚上的饭局在哪里吃开始,一直聊到最近单位效益不佳等。男子聊得起劲开怀,全然不顾其他观众对他侧目而视。
特意从临近省市赶来欣赏画作的林小姐,只得快步走去另一个展厅。“上午在上海博物馆时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林小姐抱怨说,“我正在看展览,可边上的先生接听起电话。电话声音干扰了我正在收听的解说器,有好几个展品的解说内容我都没听清楚”。
和观看文艺演出一样,观看艺术作品同样需要安静的环境。展厅工作人员建议,如果在观展过程中接到来电,实在需要立即接听,应该快步走到展厅外的大堂或者休息室。不要为图自己方便而影响其他观众观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