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梦想要开花结果,在理想与实践之间有一座桥梁。桥梁稳不稳、宽不宽,直接影响着创业者的未来。2005年以前,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者很少,而从2006年到2009年间,这个数字跃升到了每年上百人,并保持稳定发展。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设立的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为创业者架起了通向成功的宽阔桥梁。
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秘书长张德旺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发现并培育少数具有创业“基因”和“天赋”的准创业者,对创业成功至关重要。
创业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
张德旺首先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4月,通过基金会资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有475家,他们3年存活率为30%,10%的企业正在稳健成长,有数十位创业者已经成为身价百万的“书生老板”。当然,他随后补充了一句,成功者毕竟还是少数,创业的活力,应该来源于创业者的层出不穷。
面对目前社会上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的质疑,张德旺觉得创业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我在成功者的身上,看不到他们的‘炫富’,他们更关心的,都是如何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责任感;而那些失败者,感激多于失望,创业的种子已经深深埋在心中,他们会在蛰伏一段时间后又东山再起。”
他告诉记者一个例子:几年前,一位同济大学的毕业生搞互联网创业,由于多方原因,创业失败,他去读研,几年后,他再次来到基金会,这时的他仿佛脱胎换骨,并开始汽车电池的创业。创业失败的经历,使他更明白了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在需求中学习是最有效率的。
创造友善的创业环境
在创业基金会工作了近4年,对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之忧,张德旺深有体会。他认为,友善的创业环境和有用的创业教育是目前全国大学生创业环境所缺失的。为此,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在创办之初就提出重视创业环境的营造。2007年,基金会联合市工商局推出了大学生基金退出免交割程序,与人事局共同推出创业人才留沪相关政策;2008年,又与杨浦区联合推出对大学生创业初期工商注册阶段相关费用减免政策;2009年,集合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发起实施“创业基金会-惠普大学生IT创业预孵化计划”。
一系列的努力让创业的环境更加友善,让创业的教育更加实用,大学生创业成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别通道”。2008年,基金会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成功率达到40%,2009年,成功率达到87%;基金所资助的创业项目共申请发明及专利22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0项,获得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19项;28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资助。
基金会覆盖全市12个点
大学毕业生中,大多数人不适合创业,而少数创业的人中大多数会失败,但必定有一定比例的学子对创业的梦想比一般人想得更远、也更执着。张德旺说,基金会就是联合社会的力量,设计评价、筛选的机制,找到少数有目标、有激情、有能力、有准备的新“四有”新人,并助其成功。
为此,基金会的“触须”从最初复旦、上海交大、上大、上理工四个试点,发展到同济、华东理工、华东师大、东华、电力、松江大学城、市创业中心等覆盖全市的12个点,形成蜘蛛网般的组织体系。
“在今后的3~5年中,基金会的目标是打造核心服务能力,设计符合创业者需求的多种支持服务产品,形成行业标杆。”张德旺告诉记者,目前基金会更多的是按项目来评审,分级给予资金支持。今后,基金会还将打造具有创业基因的测评体系,挖掘更多的创业人才。“我们已经设立了天使投资俱乐部,今年还准备创建创业训练营,创业者社区,为创业梦想者插上强硬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