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旱作耕地约有10亿亩,粮食产量却一直较低,如今,靠发展旱作农业缓解缺水难题,使大幅提高单产成为可能。
粮食产能突破希望在旱区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91亿亩。目前局部旱情虽有缓和,重旱地区仍然形势严峻。从年初遭遇50年一遇大旱以来,抗旱,成为今年粮食生产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旱作耕地约有10亿亩,占全部耕地面积55%,这10亿亩旱地怎么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雨水日益珍贵的自然条件下,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旱作耕地粮食增产空间还很大
“对旱区来说,有水就有粮食。”在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达茂旗,当地农业局局长梁润栓曾经对马铃薯产量给出了一组对比明显的数字: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亩产3500斤,靠天下雨耕地好年景时亩产1500斤,干旱年份亩产300斤。
由于缺水,占全国耕地总面积55%的旱作耕地,粮食产量却只占总产的45%。另据统计,2008年西北五省区粮食单产26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公斤。面对旱灾,旱作耕地的粮食产量是不是更难以保障、更没发展空间了呢?
“恰恰相反,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照资源充足,单产水平较低主要是受制于缺水这个因素,只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粮食增产有很大空间,而目前我们有能力缓解缺水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说。
事实上,在西北地区,也有很多卓有成效的特色旱作措施,比如,甘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又比如内蒙古中西部马铃薯产区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可将亩产由750公斤提高到1250~1500公斤,再加上喷灌、滴灌技术,产量可以提得更高。
目前,我国粮食产能跃上10000亿斤台阶,旱作耕地所作贡献越来越大,从面积上说,国家粮食安全对旱作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一定意义上讲,粮食生产的差距在旱区,增产的潜力在旱区,粮食上新台阶的希望也在旱区。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途径。”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
缺水瓶颈如何突破
旱作农业就是在旱作耕地上进行的农业生产,包括蓄水保墒工程、抗旱品种、旱作栽培技术、种植制度的选择等等。旱地要突破缺水瓶颈无非就是两个办法,一是增加灌溉面积,把旱地变成水浇地;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充分用好雨水。
据统计,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目前只有46%,每立方米水平均生产粮食仅为1公斤。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在内蒙古达茂旗,广袤大地上矗立着巨大的指针式喷灌设施,一次能喷灌500亩,比常规管灌节水30%~40%。在山东邹平县,对胡楼灌渠15公里水渠进行节水衬砌后,灌溉水利用率从42%提高到60%。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递增。
但是,靠增加灌溉面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10亿亩旱作耕地缺水的问题。对旱地来说,更现实的方式是在当前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好雨水。
这包括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集雨设施,也包括推广耐旱新品种、集成旱作新技术。
我国旱作区降水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统计,每毫米降水的粮食产量由0.4公斤增加到0.6公斤以上,降水利用率提高20%,相当于节水5亿多立方米,年均增产粮食40亿斤。
小农艺解决大问题
发展旱作农业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然而,重设备轻农艺的现象却一直存在,好像一说到旱作农业就是修机井、铺地膜、拉管子。在配备了现代化节水工程的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蔬菜示范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常宗堂告诉记者,使用喷灌设施会随之带来一系列种植技术的改变,比如施肥,大水漫灌时把肥料直接洒在地里,水会把它冲化,用喷灌以后施肥还那样施吗?显然不行。
还有旱作农业中的优化种植结构,简单说就是在西北地区不种小麦改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看上去跟“旱作”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在现实中,这项措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甘肃省庆阳市农牧局局长赵自元告诉记者,以前当地人都习惯种小麦,庆阳不但雨量少而且降雨70%主要集中在7、8、9月三个月。春天小麦生长季节正是干旱的时候,年年亩产只有百十斤。2005年,庆阳开始改夏收作物为秋收作物。“玉米需水期正是7、8、9月,冬天覆膜以后收集来一点点雨水就能让玉米撑到雨季。”赵自元说。现在,改种玉米的农民早就告别了过去百十斤的亩产量,庆城县驿马镇上关村农民安家寿说,现在的玉米地雨水好时能打1000公斤,不好时也能打700公斤。
另外,投入不足也是旱作农业中存在的很大问题,在内蒙古达茂旗仔细调查当地滴灌设备的成本显示:不包括大型设备,仅田间成本每亩地滴灌管道需要投入200元,能用2年,平均每年成本100元;主管道200元,能用8年,每年25元;配套设施200元,能用15年,每年13元。这样算下来,采取滴灌措施的农田每亩地每年需要投入138元。虽然从经济效益上看,回报要远远高于138元,但是要农民自己投入前期这部分钱是不可能的。达茂旗旗委书记金满仓说,达茂旗今年投入到旱作农业中的资金包括争取到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业带项目资金、自治区开发银行抗旱贷款,以及农村信用小额支农贷款等等。但是他也承认,其他地区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资金投入不足是发展旱作农业最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