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千家万户,而且关系千秋万代。因此,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就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土资源管理永恒的主题。尽管近几年来,国土资源部坚持以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作用,开展调查研究,使国土资源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作为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职能部门,国土资源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考验。在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的尖锐矛盾下,国土人面临的不仅是繁忙的工作,更有舆论的压力和社会的误解。百万国土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自己智慧、顽强和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构筑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也正因为如此,一首为国土人立传,展示国土人精神风貌的歌词——著名词作家郑玉玺先生(邓丽君的老师音乐大师李鹏远的关门弟子)《母亲啊大地》,以其深沉厚重的主题内涵,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鲜活新颖的人物形象和纯朴浓郁的土风乡情,引起了歌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就歌词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厚重、概括历史跨度的巨大、捕捉生活中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社会关系、新的弄潮人物的敏锐而言,《母亲啊大地》歌词,不仅全景式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示出了作者不同流俗的艺术器识和艺术魄力,而且在总结了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同时,深刻的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及时而新颖地向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发展、农业振兴、农民命运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引发了我们对正在我们眼前展开的一场更深刻的农村社会的大变革的积极思考和热情期待,更为我们指明了中国在国土利用与开发、国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三农”的发展与布局方面前进的方向,为整个社会全方位地展现一个真实而丰富多彩的国土人世界。可以说,它的出现填补了目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一个空白,是一幅尽展大地母亲婀娜英姿的斑斓画卷。
中国大地上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人地关系长期磨合的产物。在古代风水学中,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作“相地如相人”。如《玄女青囊海角经》曰“支龙形势,如人之状,然其身一动,则手足自应;将主一出,则群兵必随。”“本身之龙要长远,身体必要端正为上,手足必以相合为佳,长幼必以逊顺为贵,主宾必以迎接为奇。”在这种人、地类同思想的基础上,风水中常根据人体的结构将龙脉之真穴分为三种穴,一在头部,二在脐眼,三在阴部,其具体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囱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清孟浩《雪心赋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学》中即收有一幅以人体之“窍”为原型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逼真地体现这种人、地同类的理念。
在我国云南的哀牢山中,山体被划分为上、中、下三段。上部是世代保护的自然丛林,中部是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下部层层叠叠的梯田是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所。千百年来,风水模式在中国大地上铸造了一件件令现代人赞叹不已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作品。那曾经是我们的栖居地,将来可能也是我们的理想家园。
当然,我们已不再有机会像史前人、像田里的农民、像海边的渔民那样,感受自然的呼吸,领会自然的喜怒表情,对大难来临前的种种预兆漠然置之。如果空气失去了新鲜,流水失去了晶莹,那么你还能把它买下吗?是啊,每当人们抒发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激情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呼唤:大地啊——母亲!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来说,大地是我们不可离开的生存环境。无论是什么,都离不开。我们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可以借由大地,去感悟佛法,感悟人生。大地在默默无闻的承受着一切。大地在教导我们一切平等。坚固如大地,忍辱如大地。对于大地来说,世界万万物都以大地为母亲,大地就这样慈悲的关爱着自己的无数子女。任凭子女们不断在伤害着她。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伟大的母亲。
正如郑玉玺老师在《母亲啊大地》的歌词中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大地啊母亲你真是了不起,我们对你多么的感激,无法表达对你的敬意,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每寸土地我们都要珍惜,有了你世间才会有奇迹,你养育了万物生生不息,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你,让我们厚德载物与你和谐相依;自从盘古开天地,大地啊母亲你真是了不起,我们对你多么的爱惜,无法表达对你的谢意,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每寸土地我们都要珍惜,有了你世间才会有生机,你养育了万物如此美丽,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你,让我们科学发展与你和谐相依。”
解读郑玉玺老师写的歌词,《母亲啊大地》的最大支点和魅力是作者对于“大地”的挚爱与深情。
大地在作者笔下,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而是令他热爱、景仰、崇敬、非常“了不起”的母亲——是人类栖息的精神家园,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面对这位具有至高至上权威和无穷魔力的“母亲”,而且的心声:他发自内心深处地呼唤:有了大地母亲,“就有了生命之土壤、衣食之泉源,” 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声与感激之情。
早在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为逃避朝廷迫害,落难荒野,饥饿难忍,向乡下人讨吃的。乡下人说我这没有粮食,我只有这块土地。所以老农就把一块黄土放在器皿中,送给重耳。重耳当时很愤怒。他的大臣赵衰就告诉他:“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有了这块土,你就有了社稷,就有了国家,你就有了你的王位和权力了。重耳听后跪了下来,把这块土捧在手里。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土地伦理,也是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土地就是社会的全部——财富、权力和社稷。
现在的社会视土地为金钱,而且价格越来越高。我们该如何转变对土地的看法,或者说怎样重新认识土地的价值?完整的土地意义是丰满而多重的:
一是土地本身就是美。哈尼族村寨的梯田是按照土地的肌理去设计的,自然就形成了美的景观。西藏的青稞地也是美的,哪怕是收割完的稻田也很美。
二是土地是人的栖居地,是人的家园。人总想离开土地,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土地。如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那些人却世世代代地住在那里不肯离开;也能理解为什么三峡移民要哭着离开生养他们的土地。还有土地是一个活的系统,它不是一头死猪。我们现在对土地的利用,恰恰是用分肉的方式来分块切割这块有机的土地,而没有考虑它是有血脉的,需要用一个系统的方法和生命的伦理来对待它。
再有土地是符号,是一部历史与人文的巨著,是世世代代人留下的遗产。
最后土地是神,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寄托的对象。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土地的伦理和价值。充满诗意的大地景观:早期西方传教士们视盛行于中国的风水为邪恶,但对其造就的大地景观却大为感叹:“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必充满着诗意。”20世纪初,德国飞行员伯叙曼在华夏上空飞行考察3年后,也用“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来赞美中华大地景观。这说明,作为盘古开天地以来各朝帝王带领他的臣民在大地厚土的处所,与大地母亲科学发展与和谐相依,更重要的是作者与“厚土”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是怎样和博大无私的母爱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经由三个层次渐次理解这一点。
首先,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以及后来对于生活本身认识的思想飞跃,都是在中国大地母亲的“厚土”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作者在歌词的开头便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大地啊母亲你真是了不起,我们对你多么的感激,无法表达对你的敬意”。这当然不是在讲“宿命”,然而又的确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作者自从撰写歌词以来,就一直一边从事经济商务活动,一边到祖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进行多次实际考察,于是便与养育我们的“大地母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神州大地换了新颜。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但是亩产却孙悟空折把式——连着往上翻,跨过了“黄河”,越过了“长江”,90年代超过了千斤,进入新世纪,亩产超两千。再问乡亲们:“累不累?”乡亲们笑呵呵地:“累啥呢,一年还干不上两个月的活呢。闲屁了。”“苦不苦?”“苦啥呢,吃的穿的比那时过大年还好。冰箱彩电使着,手机揣着,还和记着买小汽车呢。”
为此,经不住这神奇的诱惑,作者忙里偷闲回了趟家乡,那天清晨起来,他看见,仿佛法术呼唤出来的粮食小山似的堆在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黄灿灿的,令人鼓舞,令人满足。于是他信步走进田里,把那亲切的土地闻了又闻看了又看。地还是那么黑黝黝的,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田还是那么平整整的,展示出的魅力无限。其实,焕发青春的岂止是郑玉玺老师的家乡的土地,举目遥望,祖国大地到处都是春光无限。中原大地,小麦产量不断刷新;江南水乡,新稻也在连创高产…… 。
此时此刻,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国古代的一位圣贤所说的话:“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是的,我们可以进行发明创造,我们可以搞科学实验,但决不可违背客观规律蛮干乱干。正是这些年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才使农业实现快速发展;正是这些年国家制定了基本国策,才切实保住耕地红线;正是这些年贯彻科学发展观,才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过去,是人把土地变得那么脆弱那么无奈;今天,又是人,使土地变得如此神奇如此富饶。大地母亲是伟大的,伟大更需要尊重需要敬畏;大地母亲是富有的,富有更需要珍惜需要节制;大地母亲是善良的,善良更需要慰藉需要保护;大地母亲是脆弱的,脆弱更需要温暖需要体贴。
由此,不仅使我又想到了对“土地”的另一种比喻。正因为土地的极端重要,人们将企业发展、事业振兴的“软环境”喻为“土地”。确实是这样,植物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阳光、空气和土壤,企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这三样。不过,这里所说的阳光、空气和土壤,是一种优惠的政策、优越的条件、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
那么,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一切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供给者。但凡政策优惠、条件优越、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的地方,生活就活跃,经济就繁荣,事业就兴旺,社会就和谐。那么,优惠的政策、优越的条件、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由谁来提供?当然是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组织者、管理者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责任。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缺乏生机,没有活动、落于人后,如果一个地方的多数企业都认为这儿的“阳光”、“空气”和“土壤”成问题,那么对这个地方的发展环境提出质疑,对相关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就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接下来是“怎样活”的问题,这不是单纯靠思考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件需要行动,需要实践,尤其是需要信心和力量的事情。这里,作者又一次描写了他与大地母亲那非同一般的亲情关系:“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每寸土地我们都要珍惜,有了你世间才会有奇迹,你养育了万物生生不息”。但此时的作者在大地的怀抱里,已经不再处于体验生命意义和进行哲理思考的稚嫩阶段,他长大了,成熟了,他需要的是自信的力量,是进取的气魄。而还是大地母亲,又成了他重获新生的精神力量源泉。他一次又一次从慷慨的大地母亲那里汲取了丰沛的灵感、智慧、自信和力量的乳汁。读到这里,人们想起了安泰,这个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在和大力神赫勒克拉斯的生死较量中,每当他被摔倒在地,他便从母亲的身上汲取了更多的力量而变得更加强壮起来。作者的这首反映热爱和保护土地的《母亲啊大地》歌词发表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了,他终于成功了!作者把心中那一股无法言表的对大地母亲的感激之情,化作一系列充满活力的象征意象,在歌词中的第二节他这样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大地啊母亲你真是了不起,我们对你多么的爱惜,无法表达对你的谢意,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每寸土地我们都要珍惜,有了你世间才会有生机,你养育了万物如此美丽,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你,让我们科学发展与你和谐相依。”一连串用了六个“了不起”、“谢意”、“美丽”等等,这一段酷似法国和奥地利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里尔克风格的诗一般的语言,由衷地喊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比精彩和无穷乐趣的赞美之歌。是什么力量促使作者从我们一般人来说看似平凡的泥土中到赞叹、讴歌,进而到热爱生命的情感呢?是厚土!是大地母亲!所以作者说:“大地啊母亲你真是了不起,我们对你多么的爱惜,无法表达对你的谢意,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每寸土地我们都要珍惜”。是啊,大地母亲哺育和培养着人类,永远赐予人类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人们依恋她,感谢她,正是因为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获得了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信念。而作者把这种人类和大地母亲的关系,浓缩、诗化成一种特定个人和特定环境背景的关系,那就是——“母亲啊大地”!
解读郑玉玺老师的《母亲啊大地》歌词的另一个重点,是对文中“母爱”的理解。在人类社会人与人的所有情感范畴中,恐怕没有任何一种情感像母爱这样具有着永恒的动人力量。你可以用所有能够想到的美言令辞来形容它:神圣、崇高、伟大、广博、深厚、无私……但如果我们仅仅从一方是“无私的慷慨给予”和另一方是“无尽的感恩报答”,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来理解郑玉玺老师撰写的《母亲啊大地》歌词中关于母爱的含义,则仍然没有走出“思维贫困”的阴影。实际上,作者在作品第二部分对母爱进行夺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描写,其深刻本意应当是在向人们展示一种建构在一个伟大民族道德传统上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一种新型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母亲啊大地》歌词中所折射出的是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就是这种新型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也是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中最具感召力的精髓部分。作品第二部分的写法极有特色,一方面,它用作者的自叙,表现了“我”对母亲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的种种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又通过作者的“设想”,直接进入母亲那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描写她的心理活动过程,正面展示出,她那颗赤诚无私的爱心。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交叉观照,我们看到并且深切理解了这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母爱的基本特征。首先,母亲的爱是苦难的、无言的、坚忍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母亲的勇敢,在于她的坚忍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母亲苦难的爱是如此震撼人心,以至于在每个读者心中都引起了似曾相识的巨大内心共鸣。为什么?因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美德;其次,母亲的爱是通达的、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亲是通情达理的,她对我们人类儿女的爱,首先表现在对我们人类儿女人格的尊重和理解上。她从不追问我们人类儿女的一些“不宜问”的事,因为她明白,必须让我们人类儿女懂得“未来的日子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所以作者才在歌词第二部分的最后发出了“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你,让我们科学发展与你和谐相依”的呼吁。这种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无私母爱,对照于现今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养儿防老”,或是这种说法的变种——“教育投资”后面所隐藏的功利潜意识来说,又是一种何等纯粹的母爱境界呀!
除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新型的大地母爱的本质特征以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作为正在形成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的精髓部分,这种母爱又是一切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才能的深厚源泉。它对于一种健康积极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起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决定性的。母亲在有限的生命中,以自己无言的母爱,为我们人类儿女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首先,它教会了我们人类儿女如何在人生逆境之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承受苦难但又从不丧失信心。作者在《母亲啊大地》的母亲的爱的召唤之下,多年来凭着不倦的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在歌坛中有相当影响的青年歌词作家。其间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偶然因素在起作用。凡是读过郑玉玺老师撰写的《母亲啊大地》的人,都必然会把他的成功和伟大的大地母爱立刻联系起来;其次,它教会了我们人类儿女以聪慧、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宽容心。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青水绣,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幺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心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难怪乎人们会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
是啊,面对新一轮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在被科技和机械力武装到牙齿的“超人”面前,在人口和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我们不能指望这些乡土的风水“神灵”一同“城市化”,因为,它们目前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果说我们的先人曾经成功地通过风水适应了过去五千年的多灾多难的中国环境,那么,他们显然没有经历过工业时代的诸多问题,如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汽车交通甚至铁路等等,因而我们不能指望先民的经验智慧能解决当代中国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当前,中国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中国将来一定要靠自行车和公交来解决交通问题。更何况现在的中东问题以及我们面临的石油危机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寄希望于自行车和轨道交通上;如果寄托在汽车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但是等到我们再想骑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我们已经没有可以骑车的路了,我们的路全被汽车给占了。中国古人也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异常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更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往往南辕北辙。
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了“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吴先生独具慧眼,认识到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也启示我们,风水说关于山水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其间科学家们的坦诚、真率、自省、痛悔……,真让我们读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人们得以零距离地观察、体味、评价自己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生存中所犯下的严重错误,从而升华了思想,陶冶了感情。一如法国卢梭著名的《忏悔录》,人们看到了一部体现着当代人文价值取向的人生观的优秀范本,听到了一曲洋溢着当代时代精神的积极向上的进行曲。
最后,从作品结构上来说,作为一首站在全人类视角讴歌人们珍惜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母亲啊大地》的新歌,《母亲啊大地》的前后两部分内容,表面上抒写大地母亲赞歌的歌词,里面既写大地,又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大地母亲的伟大。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大地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不论是大地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如果揭开“大地啊母亲”这首歌词的题目的象征手法的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它真正的题目是——“大地与人类”。
郑玉玺老师十分重视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气候、水利、交通条件等外部环境,但他认为只有人类的集体力量才是改变自然、创造文明的决定性因素。固然,这期间,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既有文明和落后的冲突,又有人情和法律的对峙,但在大地母亲的苍天厚土朗照下,善良正在被累积,心灵正在被滋养,困难正在被克服,愚昧正在被抛弃,仿佛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开放、包容的气质,在新时代里又一次焕发出自身独特的魅力——这或许就是郑玉玺老师撰写的《大地啊母亲》这首歌词的精神旋律。作者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对历史经验的精微处理,对一种文化精神的温暖体认,以及他笔法的细腻、写作立场的诚实与稳健,都是目前略显浮躁的文坛所匮乏的。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只热衷于书写欲望的喧嚣,《大地啊母亲》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宽广和丰富;尤其是它的仁慈与丰厚,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中国当代歌词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