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间花会历史悠久,最著名的就是十三档花会,“开路会”是第一挡会,其中以飞叉表演为主。飞叉是我国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叉杆缠有花布条,叉头锃明瓦亮,叉头下还装有环形铁片,抖动起来哗哗作响,上下飞舞,极为精彩。当年慈禧老佛爷在妙峰山看了“少年花叉”,叫了一声好,御赐皇封“金叉头”。
天通苑邻居张文礼就是朝阳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安外仰山众友同乐”开路圣会的会首。
重拾老北京绝活
张文礼属虎,今年59岁,生的虎背熊腰,说起话来声若洪钟,颇有点旧时天桥好把式的“派头”,
少年花叉自明朝就是立水桥仰山村的拿手绝活,张文礼从四五岁就在花会中“游荡”,自小是个花会迷。“文革”期间,花叉也被列入“四旧”之中,没人敢演,做农村干部的张文礼老是琢磨着将这个民间绝活恢复起来。
“文革”以后,百花齐放,花叉也摘了封建迷信的帽子,张文礼第一个把花叉捡起来,组织了一帮子侄“耍花叉”。
花叉是杂技中最难的项目之一,要的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花叉的都是张文礼的子侄、外甥或者村里人,压腿、踢腿、拿大顶、翻跟头、练飞叉,让张家小院变成了一个练武场。少年花叉再现当年盛景。
少年飞叉成为朝阳区“非遗”
过去民间花会只在红白喜事和庙会请香中出现,上不了台面。张文礼请来铁路文工团杂技团“四大飞叉之一”的范炳强当教练。过去飞叉分内江派、外江派,范炳强将两派结合起来,创出了正背剑、连环叉、双抱月、三抱月、夹踢棍等新招式,少年飞叉逐渐发展为集京剧、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适合舞台演出的艺术项目,张文礼的“安外仰山众友同乐花会”越办越红火。
在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中,“开路会”连续五年获得优胜一等奖,多次获得最佳编剧奖、组织奖、新苗奖,中国舞蹈研究所专门拍摄了电视专题片《人间舞者》,张文礼的女儿张宪也成为煤炭歌舞团飞叉表演的台柱子,经常到全国各地和国外演出,还参加了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元宵节晚会以及包括《还珠格格》在内的多部影视剧的拍摄。
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看了飞叉表演,非常高兴,连连称赞“这是老北京的好东西”,特意请表演者吃了一顿大餐。
2009年4月,“安外仰山众友同乐”开路圣会被评为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希望与花钵大鼓合作演出
2002年,仰山村变成奥运场馆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所在地,原村民分布到北京各个区县,张文礼搬到了天通苑,往日热闹非凡的花叉一下子找不到“家”了。
过去练花叉的都是亲戚朋友的孩子,练三年才能小有成就,吃苦受累难免,张文礼后继乏人;花叉要的就是哗啦啦的那种热闹劲儿,居民楼里也找不到练花叉的地方。环境的变迁让张文礼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张文礼只能带子侄隔三岔五在各种庙会和表演赛中露面。
张文礼9岁的外孙龙龙、邻居的孩子优优目前是他的两个徒弟,两个孩子每天学习四个小时花叉,目前已经能上台表演,张文礼庆幸还有这么两个“接班人”。目前朝阳区一家学校有意邀请张文礼在学校开展花叉课程。“要是有孩子愿意学,有地方学,我愿意教。”
“既然搬到了天通苑,我们就想扎根昌平!”张文礼希望与昌平的非遗项目“花钵大鼓”联手为昌平人民演出老北京绝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