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市大街往南有一条斜路,这就是花市斜街了,走进街里不远,见岔道往东拐,就可以看到有一群绿琉璃瓦的建筑,这就是著名的隆安寺了。
隆安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寺院规模巨大,占地有一万平方米,可以称得上是南城最大的寺院了。然而寺院建成不久,在天顺年间竟成废寺,至于僧何年而去,殿何年而倾也不得而知,以致百年间隐于荒野,毫无生气。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四川高僧翠林来到隆安寺之后,寺院在他的主持之下,才逐渐兴旺起来,成为南城著名的寺院。
翠林初来之时见隆安寺毁坏严重,叹息不已。于是他决定募化重修佛殿。可是隆安寺香火不旺,哪有施主肯来这里施舍钱财呀。这翠林不愧为得道高僧,传说他制成一条巨大的铁索将自己与韦驮锁住项颈,在烈日下暴晒。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人身上像着了火一样,没过多一会儿韦驮神像就汗流满面,韦驮的汗珠子滴滴答答开始往下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韦驮的汗珠落到地下竟化为了金钱,于是殿堂得以重修。
翠林在隆安寺时,寺内香火极盛,尤其是每年元旦,寺内设果饵享佛,盘达千数之多,每盘果饵用金一两,共计千金,素有“千盘会”之称。
隆安寺不仅有千盘会,还有佛戏。在寺内大殿前有戏台一座,北向,戏台以勾连搭式与台后殿相连,台口有两柱,戏台三面敞开,均可观戏。这座戏台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一般的寺院来说也可以算是创举了。据说举行千盘会时就是在这里唱戏敬佛的。您想,寺内有着千盘果品,还有着热热闹闹的戏剧表演,当年的隆安寺是多么热闹的场所呀。
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隆安寺又得以重修。重修后的隆安寺,前有歇山顶砖石仿木结构的山门,门上有石额曰“敕建隆安寺”。山门后左右为钟鼓楼。主殿为天王殿、前殿、大雄宝殿和后殿曰“净土社”,殿后有一阁为崇祯元年僧大为所立。隆安寺正殿面阔三间,为硬山绿琉璃瓦顶,气势非凡。
然而热热闹闹的隆安寺在清道咸年间,又香火中断了。最后庙宇沦为制造佛香的作坊,周围也变成了“丛葬之地”。不过所幸的是隆安寺经过这多年的风雨之后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春日的花开时节,我找到了这座古寺。古寺静静地隐于城南的一角,虽然不远处就是喧嚣的广渠门大街,但是在这里还能找到闹市里难得的幽静。
寺院门口有两棵高大的海棠树,枝上粉白的海棠花开得正艳,一阵微风拂过,吹落的花瓣撒满一地。隆安寺里绿琉璃瓦顶大殿依然气势非凡,寺内建筑虽然年代久远彩绘尽脱,但是在梁间、在檐上还是可以寻觅出当年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