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地区特色 > 广东 > 城市文化 >
  推荐资讯
广东戏曲文化—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
[更多]
  ·顺德申报广东香云纱保护基地——
  ·文化产业已成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握先进文化发展形势 提升中心
  ·广东东莞寮步重续莞香文化打造“
  ·广东特色饮食——地方菜
  ·广东戏曲——汉剧
  ·广东戏曲文化——粤剧
  ·广东饮食文化——潮州打冷
  热点资讯
·潮州民俗文化——潮汕民居
·广东戏曲文化——粤剧
·广东文化——客家围屋
·广东戏曲文化——潮剧
·潮州手工艺——潮绣
·广东饮食文化——潮州打冷
·潮州民俗文化——烧塔
·广东省文化厅幼儿园举行《我成长
·潮州手工艺——木雕
·广东特色饮食——地方菜
  服务中心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城市文化
  广东戏曲——汉剧
时间:2009-07-12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历史沿革

 

  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为粤东与闽、赣间的主要通道,随着商业交通的发展和官员的调动,一些外江戏(当地人称外地传入的戏曲)相继传入。明末清初,已有不少唱 弋阳腔、青阳腔、乱弹等声腔的外省戏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其时有外江班十五班,其中四个是徽班,八个来自湖南。嘉庆时(1796-1820),外江班除活跃于广州外,足迹已渐次达到潮州、汕头一带。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语的梅县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兴宁、梅县地区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在广东汉剧的早期剧目中,《快活林》、《淤泥河》、《齐王点马》、《王婆骂街》、《碧游宫》、《昭君》等,曾是徽剧剧目。在音乐唱腔上,广东汉剧的安春调与徽剧的安庆调相同,两者的二黄平板也近似。在乐器上,广东汉剧的头弦基本与过去徽剧所用领奏乐器徽胡相同,广东汉剧的大苏锣与早期徽剧曾用过的大锣也相同。

 

  到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海禁开放,潮州、汕头成为闽粤赣边区商品集散地,外江戏班随商旅的到来也大量涌集到潮州。至光绪年间(1875-1908),外江班艺人又在潮州上水门兴建了外江梨园分所。当时,外江戏班达三十多个,活动于粤东、闽西等地,并有所谓“上四班”、“下四班”、“咸水班”、“童子班”等,以普宁荣天彩、潮州新天彩、潮阳老三多、澄海老福顺“四大班”最著名。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及其各自的拿手戏,如老生客仔的《分家》,老旦郑耀龙的《钓鱼龟》,红净陈隆玉的《送京娘》,青衣吕毛的《孝义流芳》、乌衣张富镇的《贵妃醉酒》,小生林美添的《罗成写书》,丑生笠四的《蓝继子哭街》等。

 

  广东汉剧除在广东的韩江、东江流域流行外,其班社还常到闽西、闽南和赣南活动。广东汉剧在东南亚一带也颇有影响,早在清光绪初年,就有荣天彩班到泰国演出;1910年,老三多班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流动演出达3年之久。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华侨聚居地,还有业余演唱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潮、汕地区沦陷,广东汉剧艺人迁徙流离,班社解散。

 

  建国后,于1950年成立了大埔民声汉剧社(前身是同艺国乐社)、梅县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等。1959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 1960年以后,汕头、梅县、韶关等地区的专业剧团有十多个,另有不少业余剧团。

 

  艺术特点

 

  该剧种的行当分工与其它剧种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而净又有乌净、红净之别。乌净发炸音,红净则以鼻腔共鸣为主的真假嗓结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扬清脆,颇有特色。

 

  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有四平调(大板)、吹腔(安春调),还有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先锋号、苏锣相同。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皮黄板式包括倒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马龙头、叠板、哭板(滚板)、叫头(或称“哭科”)等,又分“正指”与“反指”两种调门。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关于抒发喜乐感情。大板旧称“二黄平板”,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充。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 昆曲。

 

  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一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支,丝弦乐曲四百余首,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表演。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大鼓、边鼓、大苏锣(又称“铜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号头音色高尖,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气氛。

 

  广东汉剧在表演上也富有特色。小生开膀拉山平肩,举手投足稳重大方、端庄、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潇洒、飘逸,讲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生举手投足讲究暗劲力度、造型亮相和枪刀把子。且行开膀拉山对脐上,婆(老旦)开膀拉山不过肩不下脐。旦行的科步动作、程式有慢步、中步、快步、细步(碎步)、直步、斜步、弯步、大跳、小跳、出水、入水等五十多种。闺门旦要求行不露足,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唱、做要掌握“气沉丹田头顶空,全凭腰转两肩松”;唱时音质要有厚度,唱法柔婉,表演轻松庄重。丑行表演动作夸张,胸正膝曲,常走矮步或单腿移动,肩、眼、鼻、口、舌与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要求“功底过硬一身轻,蹲步动作稳如钉;走步技巧似无边,翻腾飞跃无响声”。公(老生)开膀拉山齐胸出手,双手平肩拉开,水袖、台步、扇子的各种程式都要求大方、端庄、稳重。红净、乌净的表演程式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步履稳健使暗劲,亚赛金刚搬不动。”
[我要推荐给好友] [推荐此类文章] [ 关闭 ]  
  上一篇:广东戏曲文化——粤剧
  下一篇:广东特色饮食——地方菜
  相关链接
·顺德申报广东香云纱保护基地——
·文化产业已成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握先进文化发展形势 提升中心
·广东东莞寮步重续莞香文化打造“
·广东特色饮食——地方菜
·广东戏曲——汉剧
·广东戏曲文化——粤剧
·广东文化——客家围屋
·广东饮食文化——潮州打冷
·潮州民俗文化——烧塔
·潮州民俗文化——潮汕民居
·潮州手工艺——潮绣
·潮州手工艺——木雕
·广东民俗文化——英歌
·广东戏曲文化——潮剧
·广东省潮州文化
·岭南五大名山之首鼎湖山——景区
·广东旅游景点——高力士故居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广东省文化厅幼儿园举行《我成长
·惠州市2009年 “文化拥军”巡演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