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日前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
列入名录的22个中国项目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兴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列入名录的项目在数量上高居世界榜首,得到了与会各方代表的热烈祝贺。
会议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与会。为期3天的会议主要讨论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韩国的端午祭多年前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曾在国内引发较多争议。对于端午节申遗,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说,本次申报的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及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4月生效。于兴义说,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公约的制定工作,并成为首批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