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为,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及其预报和地外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进展。”在中科院今天举办的《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郭华东分别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郭华东表示,通过对空间科学的研究,将力争在解答宇宙如何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命(包括人类)在地外空间的生存表现和能力;太阳和太阳系如何影响地球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是否存在超越现有基本物理理论的新物理规律;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等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
2007年夏,中科院组织300多位专家,开展了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重要领域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经过一年多时间,基本理清了至205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形成了系列战略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的中英文版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科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的形式陆续出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出席了今天的会议。他说,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既面临着可能发生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严峻挑战,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围绕这八大体系,报告中凝炼出了“后I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等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路甬祥说,这些战略性科技问题在我国现行科技规划中尚未部署或部署力度不够,宜用国家行为,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采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或重大研究领域方向集群等方式组织实施,科学设计、统筹布局、分工协作、持续攻关,力争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在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层面取得重大变革性创新。
会上,信息、人口健康、空间、矿产资源、能源等路线图研究组组长,分别介绍了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报告的研究制定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