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2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显示出从严治党的决心。在第一个规定中明确要求,要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的原则,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这个规定的出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段时间以来,官员被“高调问责”之后再“低调复出”的现象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所谓低调,就是复出的官员大抵都偷偷摸摸,由心细的人们通过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他们在某个场合以某个新的身份出现。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他们为什么复出,理由和程序是怎样的,甚至为什么反而官升一级,公众都一无所知。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在汶川地震哀悼期间组织手下公款旅游的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尽管“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极其恶劣”,但都不妨碍他们被问责后仍然毫发无损。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开列长长的一串。难道所谓严重败坏、损害或者影响,仅仅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有关方面可以为他们的复出罗列一千条一万条理由,但是为什么事前不把工作做好呢?不敢,还是不能?可以肯定,让被问责官员悄悄复出,是亵渎“问责”。这样的所谓“问责”,有“问”而无“责”,“问”也是虚张声势的“问”。这在客观上就使“问责”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同样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现在的问责往往因“事”而来,事件的性质太恶劣、公众的关注度太高,有关部门往往才对负有责任的官员进行处理,有一点“不问不足以平民愤”的味道。对于庸官、太平官,则拿他毫无办法,要跟着他熬,熬到他退休离开那个位子为止。一个强有力的官员问责机制,在恶性事件之后发挥作用,诚然是它一显身手的时机;而在平时,在工作的常态下,也应该能够展现它的用武之地,那就是及时调整那些不负责任、不讲原则的干部,使他们不会对碌碌无为、对虽然没有酿成人命关天的惨祸但同样属于失责的行为毫无顾忌。
被问责官员的悄悄复出,漠视了公众的知情权。我们承认,对于被问责官员不能一棒子打死,但是不论给他们“安排”怎样的合适职位,都必须本着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说服力,不能以“躲猫猫”的方式暗中操作。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激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口诛笔伐声讨那些明显不合理的任命,而且给后面的官员吃了“定心丸”,无论出了多大的事情也会满不在乎,只是事件的当时难堪一点罢了,权且忍耐一下,避过风头,然后“笑骂由汝,好官我自为之”。这样的实例一多,难免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
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暂行规定严肃问责,充分发挥问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个规定落到实处,势必能够改变目前干部宏观管理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微观管理中高调问责、低调复出的现象。从而鞭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对人民负责的观念,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兢兢业业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