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资讯
胡斯马义——精彩观点
保护环境,为子孙留下的一片绿地 [更多]
·胡斯马义——精彩观点之二
·郭俊陆——精彩观点之三
·精彩观点二:面对危机企业需要
·史海燕——人物简介
·史艳秋——人物简介
  热点资讯
史海燕——人物简介 史海燕——人物简介
石海燕-北京红都集团副总经理[更多]
·史海燕——人物简介
·经典语录
·日入1000元的快餐厅,利用“定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
·吴鸣——人物简介
·史艳秋——人物简介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销让成交率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用兑换币并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总设计师何镜堂:东方之冠完美诠释中国精神
 
时间:2010-05-07 
  

    “雄伟、庄严、壮观、大气、华美,很有民族特色……”世博会开幕以来,人们一走进世博园,立即被中国馆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国馆前,一位银发的老人,正在开心地微笑着。他就是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何镜堂。

    72岁的何镜堂院士接受媒体专访,畅谈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并为内蒙古草原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竞争中诞生的创作

    “我敢于竞争,输了就输了,所有的东西都是竞争出来的。”何镜堂院士挥手一指中国馆,微笑着说。

    2007年4月,上海世博会向全球华人设计师发出邀请,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

    “什么元素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才能通过建筑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时间紧迫,不到两个月就要“交卷”,岭南建筑学派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一天,何镜堂翻阅资料时,古代建筑构件——斗拱映入眼帘,顿时让他前一亮,如果将它作为中国馆的主体结构,再好不过了。

    何镜堂院士确定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中国很大,怎么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从我们对中国的印象里,感受到中国汉字、中国京剧、中国红和中国水墨画等等,这些一看就是中国的符号。还有,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夏商周以来中国的鼎器、冠器、陶器等造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这些建筑是中国九宫格式的布局,木石格局和西方的建筑完全不一样,从中国的斗拱等元素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手法提炼构成‘中国器’的造型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性。”何镜堂院士说。

    一座仿斗拱层叠出挑的“中国器”,很快跃然纸上。

    为了评选的保险起见,何镜堂院士和他设计的团队,又拿出另外两个创意方案:一个来自江南园林,另一个则来自如意图形。这3个方案都参加了评选。

    评选竞争极其残酷。344个设计方案参加竞逐,初筛进100名时,何镜堂院士选送的3个设计方案“全军覆没”,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评审专家对初选的前20个方案都不太满意,于是将所有参赛方案又重新筛选一遍。

    2007年8月30日,第二轮方案评选正式进行。何镜堂院士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上阵陈述方案。正是这次重选,让“中国器”起死回生并脱颖而出,入选8个入围方案。

    评审组又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标准,进行最后一轮评审。

    组委会最后采纳了何镜堂院士的设计方案,东方之冠名列第一。他坦言,期间的心情“有点儿像坐过山车”。

    国家建设部和上海市政府提出一个大胆建议:“中国器”与排名第二的“叠篆”方案合二为一,中国馆设计方案由此日臻完美,东方之冠诞生!

    中国馆,是来自一南一北两种风格迥异的设计方案的完美融合,凝聚着一个庞大泛团队群策群力的智慧精华。

    美轮美奂东方之冠

    中国馆,这座层叠出挑、古朴大气的中国红巍峨斗拱建筑,传统不失现代,以雄浑威仪之态屹立于浦江岸,昭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但是,这是这座美轮美奂的中国馆,却也遭人非议。

    “中国馆有时候被骂的很惨,文化背景不一样,见仁见智……”何镜堂院士说,“争议是正常的。比如国家大剧院的争议最多,但我估计大家慢慢也会接受。”

    何镜堂院士把记者领到了中国馆西南方的世博轴上,他说这里是拍摄中国馆的最佳地方。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如果我们馆的设计理念放在美国也可以,放在法国也可以,显然是不行的。在上海建设中国馆,既要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上海海纳百川、拥抱世界、与国际接轨的改革开放姿态。中国馆每一个元素都有出处,都来源于中国文化。”何镜堂院士说。

    中国馆自下而上呈华冠高崇之势,透射出振奋之精神。

    中国馆架空形成了很多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有城市花园,还有屋顶上的观景台,这使建筑和城市间非常融洽。

    “中国馆的造型是悬挑出来的,夏天阳光照射不进去,冬天阳光照射进去了,冬暖夏凉。”何镜堂院士说,“中国馆四周架空,像城市的广场,将来这个地方肯定容纳很多人。你看,架空的地方可以藏人,不论藏多少人在里面,不是感觉到多拥挤。”

    中国馆代表着31个省区市的31根横梁的外露面设成篆刻文字,分别印着东、西、南、北,宛若一个个中国印章。省区市联合馆的墙体上,运用了中国24个节气:立春、雨水……一一排列过去。

    “你看这个印章,其实它是一个通风洞,这是中国特色和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何镜堂院士指着横梁上篆字印章说。

    中国馆的75级台阶,让参观者的视角由平视变为仰视,强化了仪式感和震撼力,地方馆被设计成平台形制,国家馆居平台之上,显得有主有次。

    中国馆在节能、环保设计方面作了大胆尝试:隐藏收集雨水浇灌周边植物,太阳能光伏管可以在能源使用上“移峰填谷”……

    “中国馆更多是团队的产物。但对我个人而言,这是我最重视的一个建筑。人生难得几次搏,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何镜堂院士说。

    走进中国馆馆:新九洲清晏里,流水若瀑,莲花摇曳,宛如仙境,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回顾中国家庭变迁;巨幅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再现宋代市井生活;希望的大地,超级水稻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童心畅想,一幅幅画作,展望未来的美好……人们惊饱览叹展品之时,更为中国馆的设计叹为观止。

    在中国馆外,是一处园林,这里流水潺潺,草地碧绿,丛竹摇曳,亭阁掩映在绿树中……

    “地方馆33米高的平台之上,是27000平方米的园林,它吸收了圆明园9座庭院的概念,做了9个岛,其中也有你们内蒙古的草原,还有沙漠、高山等等,来表现祖国的大好山河的地貌特征。园林是开放性的,适于休闲小憩,这也是现代城市生活所要求的,不是梦里边的。”何镜堂院士说。

    中国馆的红色,用4种红色调制而成,非常大气,振奋精神,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东方之冠一眼望去就是中国的。斗拱造型,56根梁柱代表56个民族,冲击力大,纪念性强。而‘叠篆’则将篆文用在建筑表面,内容是31个省份简称。东方之冠外表是红色的,热烈喜庆、雍容大度,传达泱泱大国非凡气度,是中国元素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世博局官员评价说。

    “中国的建筑首先要体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另外,这次世博会是一次人类科学进步交流和展望未来的盛会,所以也必须体现时代的要求,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是中国馆创造的两个基本点。”何镜堂院士说,“中国馆是对中华文化的诠释。中国馆是由国家馆、地方馆和港澳馆组成,国家馆架空升起,地方馆水平展开,国家馆与地方馆是一种上下呼应、和谐共存的关系。中国馆本身是在一个中国园林之上,体现了一种刚柔结合、和谐共存的关系。”

    今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主任委员王岐山等陪同下,视察了中国馆工地和世博园区。

    “你们辛苦了!”胡锦涛和中国馆的建设者们一一亲切握手。

    “这位是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介绍说。

    “中国馆很有中国特色!”胡锦涛总书记高兴地说。

    “希望全国人民都喜欢!中国馆体现了中国精神,我就心满意足了。”何镜堂院士高兴地回答胡锦涛总书记。

    “东方之冠不但是一个建筑,也希望它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你可能觉得它是一个斗拱,也可能觉得它是一个粮仓,但大家都觉得它是中国的,希望它能表现中国蒸蒸日上的姿态,表现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人们感到民族自豪、自信,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奋发向上的激情。” 何镜堂院士说。

    建设和谐草原城市

    去年8月27日,何镜堂院士来到呼和浩特,参加中国教育建筑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学组四届四次学术年会,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内蒙古。

    “研讨会及学术年会选择在内蒙古,是为了促进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我感觉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馆改造的还不错,这个改造设计方案很好,特别是旧房利用也是一个发展方向吧。我推荐他们写文章,阐述这种设计理念,在报刊上发表。”何镜堂院士说,“现在我们世博会部分建筑物就是这个概念,更新利用,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研讨会结束后,何镜堂院士到草原一游。

    “到了草原跑了一下,感觉内蒙古大草原非常辽阔,更感觉祖国山河很有特色。”何镜堂院士开心地说。

    何镜堂院士认为,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地域性,应该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考虑进行城市建筑设计。

   “千万不要觉得外地和外国的好就把它搬过来,这不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何镜堂院士说,“内蒙古在城市建设上,首先考虑草原文化特色,根据当地高原、草原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规划设计,做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当然,还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定位,每个工程有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来源于地域的特色,来源于任务的特别要求,来源于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把这几种要素综合起来,你就可以创作出比较好的建筑作品。”

    目前,自治区为了改变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正在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对此,何镜堂院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内蒙古在提升城市化水平中,第一从城市的环境出发,建设宜居的绿色的生态的健康生活环境。过去过度的开发取得一时的利益,这需要重新考虑,特别是我们国家资源比较缺乏,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低耗能、低碳,环保的材料,不仅考虑城市现在的问题,还要为子孙后代分忧,不要把东西用光了。第二是建设通顺、便捷的城市,城市要达到方便的交通、购物等条件。更高层次来说,要从文化方面提升,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不是现代化的城市。推进了城市化是不是现代化,还要看文化水平上是不是,如果一个城市物质条件很好,钱也很多,但不安全,或者道德标准很差,人与人的关系很紧张的,那生活起来没意思。所以,我们要提升城市文化,要关爱人,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城市。”

【人物档案】

    何镜堂,1938年生于广东东莞,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他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在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他主持了100多项重大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获国家、部、省级优秀设计奖40多项,其中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我要推荐给好友】 【加入收藏】 【返回上页
  上一篇: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赢得未来
下一篇: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为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奉献青春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