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认为中国园林事业今后发展格局与发展路线是哪些?应该注重哪些问题?
孟兆祯:我发展格局就是怎么来突出中国的特色,中国60%以上是山地,山地里面如何建设城市,咱们现在破坏山水的自然资源还比较普遍,觉得自己的土地不够用,要把山炸掉,去填海。导致咱们国家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大于其他国家,这就是填海的结果。灾害有自然灾害(比如说地震)和人为灾害,我们的水灾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灾害,低流量,高水位。我们的河床是有一定体积的,我们往上填河后,河床越来越小,有些城市的江边道路,叫沿江大道,淤积后,填土成沿江公园,好像很好,但实际上江的断面变小,然后造堤,堤越来越高,达到15米,导致滨水城市看不到水的局面。而我们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就积累经验了“深掏滩,低作堰”,就是淤积的土要掏掉,以便水有地方流,但后人并没有引以为戒,我们要吸取这些经验。我们发展当中,始终要明确我们中国的宇宙观,就是要人与自然协调,与水协调,与山协调,协调还包括有人与人的协调,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文脉和一个是资源,把两个东西拧成一股绳,来创造我们的新兴园林,就是按中央指示叫自主性的创新。目前我们学校大学生从85年到现在已经拿了10个大奖,说明我们目前现代园林的发展也是得到世界承认的,我们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有人说看不出来我们中国园林是与自然协调的,比如圆明园是跟沼泽地协调的,颐和园是跟水协调的,颐和园是北京的水库,其中在颐和园的石碑上写着“治水乃国家大事”,中央提出的“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咱们中国园林走这条路是前途很光明。
记者:您如何看待园林的防灾避难功能?
孟兆祯:园林具有防灾功能,这是风景园林的功能之一。这些地震是不可抗拒的,但是灾后的救灾是人为的,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容量大,我们必须考虑到在有灾害的时候,人要在很短的时间下来,要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另外,还要有安全的紧急通道,人在路上的时候有可能受到伤害,要有紧急通道。总之,园林都是开放的空间,在有灾难的时候可以避难。在规划上主要是如何保障足够的绿地面积,这就是国家的资源利用,拿出多少用于园林绿化,现在一般不满30%,这种比例很不够,城市的环境要与物质发展相协调,我们城市的环境水平还不够好。
记者:您如何看待城市林业?
孟兆祯:城市林业是城市里面不可缺少的部分,北京西山绿化要靠林业,大地绿化是林业,但要注意是林业不是森林,林业要和园林配合。以后城乡一体化都要两者配合,不要因为部制改制就分开了。城市林业主要管荒山绿化,园林在城市小气候条件下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