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从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并且,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中央政府果断应对危机,同时加快改革步伐,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远超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渐次推进,2009年上半年以来,经济复苏的“接力棒”在十大行业间传递。行业复苏成为股市上涨的内在推动力,7月1日,中国股市重新步入3000点时代。这其中既有必然性,也凸显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魅力。中国政府与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以“中药”调理和国际惯例并行的方式,促使中国经济率先回暖;而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也走出了一轮令人惊诧的大行情。
经济刺激走向纵深
基本面明显转好
2009年初,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经济刺激政策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要求下,多角度发力,走向“纵深”,行业回暖逐渐展开,经济出现探底回升态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冲锋”
阻击经济下滑
进入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丝毫动摇,对阻击经济下滑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积极财政政策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10年之后的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了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力度,部分农产品实现了出口全额退税,各地纷纷发消费券等等刺激消费经济的政策,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出了“思路新”、“导向明”、“力度大”、“工具多”。今年全国财政赤字9500亿元,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并且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使用,发挥集合效用。
经过2008年连续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流动性大幅度改善,证券市场、地产市场逐步起稳回升。
2009年1月初,央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能力等年度工作内容,为2009年上半年的信贷政策定了基调。1月,央行发布公告,取消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发行规模须超过5亿元才可交易流通的限制条件;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 支持春耕备耕 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适当调整完善了支农再贷款政策;3月23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信贷结构调整的十条意见。
在“两会”期间有人对1月信贷总量涨得太猛表示质疑,周小川表示如果它能够及时遏制住信心下滑,就有必要采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6月底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今年的经济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揽子刺激政策
定调“啃”下结构调整“硬骨头”
2008年下半年出台各项经济刺激政策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重要内涵之一。单从央行12月5日起下调各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来看,差别化准备金调整政策意味着对中小企业可贷资金流量在增加。中小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实惠。比如出口退税政策着眼点在刺激出口的同时,希望产业从中得以调整。
2009年的系列政策承接了2008年强调产业升级和调整的政策。十大产业规划可以说是刺激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规划中,都把调结构、产业升级的要义体现的非常充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主要的制造业行业的换代升级。
以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看,“加快钢铁产业调整振兴,必须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这为钢铁行业进一步整合指明了道路。
2009年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拓宽项目贷款范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已列入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已同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一定额度内向非生产性项目发起人或股东发放搭桥贷款。这对通过资产重组达到产业升级目的的企业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财政投入方面,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啃的“硬骨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表现的尤为突出。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中央财政预算628亿元,以此带动企业投资,主要推动大型飞机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在十大产业发展规划中,一直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规为重点,此次国务院部署的628亿,是与十大产业规划中重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一脉相承的,但却是瞄准重点领域,跨行业的“重拳”。
区域振兴
经济复苏“第三张牌”
毫无疑问,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规划逐渐展开的同时,区域振兴全面展开。3月份,上海的“双中心”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此后,区域振兴规划次第而来,福建的“海西区”, 深港五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到近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区域”,逐渐成为中央“保八”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区域经济振兴被赋予经济拉动的重要责任,是因为区域振兴具有独特的功能。首先,区域振兴规划能够直接刺激投资,提升区域的投资热度,提升整个区域经济,显然比单个的项目对地方经济更具拉动力。
其次,区域振兴规划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直接受益的重点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生产协作,完善配套服务,促使产业升级,转移落后产业。目前,二元经济特点、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果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加以扶持,不仅针对性强,而且也可以较好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譬如,中西部甚至包括北部的很多地区仍然具备较大的城镇化空间。而通过这些区域政策的规划,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地方城镇化进展,也将成为拉动内需最终扭转经济模式的主要手段。“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区域”必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借助区域振兴计划,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案也可以由之破题,诸如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体系便利化、内外贸易一体化等试验将顺利展开,这必将对中国整体经济体制的改革将产生积极的推动。
“时间表”排定
十大行业次第复苏
从消费升级-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煤炭电力-金融地产-钢铁汽车,2009年上半年以来,经济复苏的“接力棒”在十大行业间传递。事实上,今年以来,4万亿投资计划落地发芽、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相继绽放,相关行业自然经济复苏“症状”明显。
1、2月开门红
消费升级打复苏头阵
受惠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政策推动,消费类行业在今年的1、2月份就率先开始复苏之旅。今年1、2月份包含了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等中西方传统节日,对于消费的刺激作用十分明显。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升级。
进入到5月份以后,消费升级相关行业步入快速增长阶段。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09年5月份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72,43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9.22%,其中零售额239.89亿元,同比上涨20.88%;1-5月份零售额累计124.98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1.38%。分类别看,5月份食品类实现零售额为33.05亿元,同比增长17.01%;服装类零售额为64.39亿元,同比增长18.80%;化妆品类零售额为10.91亿元,同比增长18.51%;金银珠宝零售额为18.51亿元,同比增长38.33%;家用电器类零售额为18.60亿元,同比增长14.22%。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呈现结构性复苏局面,而下半年则有望迈向全面复苏。专家预计,全球汽车业里面,中国上升力越来越大,今年很可能成为汽车产量第一的国家。
3月“小阳”6月“大热”
地产复苏超预期
对于房地产业来说,复苏有两大信号:其一是成交量,其二则是土地的“抢手程度”。
就成交量而言,今年3月地产业就已经迎来小阳春。受到房价企稳、刺激政策显效、需求集中释放等多个因素影响,今年春节以后,各地楼市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成交热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4644.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销售总额11388.92亿元,同比增长45.3%。其中北京市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00%以上,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主要区域增幅在30%-50%之间。
就土地的“抢手程度”而言,近日接连出现的“地王”从侧面印证了房地产业的复苏。再露繁荣景象的土地市场反映出房地产企业充足的资本和对后市的信心。
由于房价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将看涨,价格上升将大幅修复企业毛利率,2010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年业绩将大大超预期。相应的,房地产板块更多的被分析师所看好——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近六个月以来的排名大幅攀升,目前已升至第4位,较一个月前上升10位,较六个月前飙升40位。
受益于房地产业的转暖,钢铁业在经过连续7个月全行业亏损后,于5月首次实现行业盈利。而近日宝钢上调产品价格更显示了钢铁行业的底气十足。中信证券分析师周希增表示,大部分钢铁上市公司5月盈亏基本持平,而6月份盈利仍将增加。目前钢铁业在从底部攀升,最差的时期已经过去,拐点初步显现。三季度后板材价格可能出现上涨,虽然社会库存增加,但表明贸易商对后市仍然看好,如果下半年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增加,机械装备制造回升,将有力地拉动钢材需求,钢市出现暴跌的几率很低。
如果说地产也是钢铁业的上游,那么电力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钢铁行业的下游,并受益于钢铁业的复苏。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从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出现两位数的下滑,到当前维持在4%左右的降幅,不仅表明发电量同比加速下滑的势头已经遏止,而且显现出明显的企稳态势。
4万亿投资拉动
基建有色复苏无悬念
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今年3月曾经表示,4万亿的资金构成中,基础设施建设在4万亿投资安排中占重头。因此可以说,基础设施行业的复苏也是所有行业中最没有悬念的。
具体来看,对于水泥等建材行业而言,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受益于行业本身的特质和财政政策的拉动,一般会先于其他行业而动。目前,水泥行业的首次去库存化已经完成,去产能化尚未启动;同时,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的景气度。
与建材行业类似,有色金属行业在产业振兴等政策拉动下也率先开始去库存化。目前,有色金属去库存化的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同时,即使在通胀预期下,有色金属价格仍然有很大上行空间。数据显示,国内70户重点有色金属企业5月总体盈利10.12亿元,至此,有色金属行业已连续两个月实现总体盈利。
有色金属的复苏其实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涨也存在很大关系,在这一点上,煤炭业也拥有同样的“比价优势”: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飙升,煤炭作为替代能源的战略地位凸显。煤炭运销协会专家表示,目前全国煤炭市场风向标——秦皇岛港煤炭库存量已经处于正常高位水平,未来全国煤炭需求量或“更上一层楼”,由此迎来煤炭二次去库存化。光大证券煤炭行业高级分析师陈亮则更为乐观,“根据测算,每年因季节性因素,7、8月份我国火电发电量平均比6月份增长10%左右,若煤炭供给环比增速达不到10%,未来3个月内煤炭供应就很可能出现供需缺口。”
5月信贷“刹车”
无碍金融业全面复苏
今年1-5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规模经历一个由“井喷”到理性回归的过程。在经历了第一季度月均过万亿的迅猛投放以后,四五月出现了一个急刹车,但是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今年上半年全国信贷增量或将超过7万亿,全年增量很可能超过10万亿。
新增信贷的大幅增长,让我国以利息收入为主的商业银行受益匪浅。如果下半年央行仍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刺激经济的投资项目大量开展,下半年信贷增长态势有望延续。因此,商业银行2009年业绩将有较好表现,预计上市银行净利润将实现小幅正增长。
作为金融子行业,证券业同样迎来新的成长机遇。IPO重启为券商增添了一块可以抢食的蛋糕,这给2008年遭遇“滑铁卢”的上市券商打下一针“强心剂”。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大幅回暖,交投明显活跃,对于严重依赖经纪业务的券商来说,业绩回暖将成为必然。
A股市场大幅回暖还将为保险业的投资收益提供重要支撑,此外,汽车业的复苏对财险类保险公司也是绝对的利好。
经济复苏股市先行
A股涨幅全球第一
6月30日,沪深股市均以一根小阴线结束了上半年行情,上证综指收于2959点。整个上半年A股市场涨幅超过60%,居全球首位。
上半年A股市场的优异表现是国家经济刺激政策在资本市场的反应,体现了市场对我国经济前景的良好预期。
1至2月,围绕10大产业振兴规划,市场在热点轮动中逐步上扬。1月起点1820点,2月收盘2082点,涨幅14.4%。
行业复苏 “不差钱”
拉动股市上涨
2月25日,有色金属业和物流业振兴规划获通过,至此,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物流业、有色金属业十大规划全部出齐,股市也完成了热点轮动的阶段性行情。随后,股指以4连阴结束了2月的交易。
3月至5月,以行业复苏为主线,股指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在此期间,创业板有关管理办法出台,IPO改革启动,而单月信贷规模也再次创下新高。3月起点:2082点,5月收盘:2632点,上涨26.5%。
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示,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初步见到了效果。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经济开始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表明我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温总理对于中国的经济有信心,对中国的企业发展有信心,因而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有信心。在5天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指出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
3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到50%以上,之后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而50%是经济冷暖的一个临界点,表明随着中央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制造业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在这3个月中,房地产、金融、汽车、有色、石化、钢铁等行业都先后在逐步走出低谷,出口下降趋势也在趋缓。而信贷规模3月份再现天量,也给了经济复苏进一步强有力的支持。
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也充分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走势。从3月初开始,沪深股市走出了一个几乎是单边上扬的走势。再成交量的配合下,指数屡次创出本轮行情新高。3月24日,深圳成指率先收复年线,而更具代表性的沪指在4月13日跳空高开后也一举将年线踩在脚下。
年线代表近一年来市场平均成本,有牛熊分界线之称,是市场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股指长期在年线上方运行,表明市场强势。从历史上看,沪指上一次收复年线是在2005年年底,当时股指在1150点左右,但此后股市彻底摆脱熊市,出现了一波为期两年多、最高涨幅达到440%的猛牛行情。
而2008年2月22日沪指跌破年线后,股指在8个月的时间里下跌了60%以上。所以,此次股指再次收复年线有着重要的意义,表明股市再次结束了熊市,恢复性上涨行情还将继续。
此时,虽然舆论的看法还存在分歧,许多投资者还不敢相信熊市那么快就能结束,但市场的表现却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这期间,虽有创业板规则出台,新股发行改革启动,但市场并没有将其视为利空。5月,深成指重回“万点俱乐部”,沪指也稳步上行,A股走出独立的行情,不但不再受海外市场影响,A股走势还成为了周边股市风向标。
蓝筹群起发动
牛气难以掩饰
进入6月,以金融(包括银行、券商、保险)、房地产、钢铁、石化为主线,市场行情从中小盘行情进入到蓝筹主导阶段。由于信贷规模大增、股市回暖、房价上涨、钢价回升、原油价格多次上调,投资者对上述行业的业绩向好充满期待,从而引发对蓝筹股的投资热情。
据统计,目前总市值前20名的股票基本上被上述行业公司所占据,其市值之和占据两市总市值的比例接近50%,这些业绩良好的大蓝筹公司领涨,避免了“题材股鸡犬升天、蓝筹股潜伏不动”的局面出现。
目前许多大蓝筹虽然自低点算起已有近一倍甚至一倍多的涨幅,但市赢率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神华等股票的市赢率仍然在20倍以下,而两市目前的整体平均市盈率也分别只有26倍和36倍左右,不但大大低于沪指6000点以上(2007年10月)时的59倍和69倍的市盈率水平,也远低于上一轮沪指上涨到3000点时(2007年3月)的44倍和42倍市盈率,这表明市场估值仍属合理,行情的发展依然是健康的。
在蓝筹行情向纵深发展之时,暂停8个月之久的IPO也开始重启,市场以极大的热情欢迎新鲜血液的流入。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投资者开始改变闻新色变的心态。在5月25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首个交易日,沪深市场就先抑后扬,到了6月11日方案正式实施后,市场更是强势不改。
而目前的市场是一个“不差钱”的市场。去年以来,新基金的发行速度加快,仅今年1月以来就已经募集资金逾千亿元;险资等机构也加大了投资股市的比例;投资者开户数和参与程度都在不断增加。相反,市场需要的是优质的可以长期投资的上市公司,一个市场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为由源头活水来”。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很快,投资者队伍的壮大需要有一个优质的、不断扩展的投资对象。 目前市场上的大盘蓝筹股,绝大部分就是近年上市的。而管理层关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逐步解决发行制度的种种弊端,重燃了投资者对新股的热情。
现在,一级市场申购者众多,二级市场也仍然保持强势,各路资金各取所需,每次大盘的回调都成为新资金进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