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骅,男,194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集团”)党委书记、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药业”)董事长等职务,是一位以技术见长、重人本管理、诚信重德的企业家。
白骅同志于1968年7月毕业于杭州化工学校,同年8月进入海正集团的前身--地方国营海门化工厂,从此扎根海正已有37年。这三十多年间,企业也从林产化工起步,逐步走向合成制药和生物制药,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出口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由WHO指定的抗多重耐药性结核病药物生产企业。
上世纪70年代的海门化工厂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生产能力,都相当薄弱。工厂尽管千方百计地通过外贸寻找生存之路,但也只能是勉强维持,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1977年,国家在企业中推行“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制度,白骅被“结合”进了工厂的领导班子。他决心改变工厂的命运。这一年,他发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制的一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新药效果不错,便决心拿出9万元,买下这一技术成果。这一决策,现在看来并不稀奇,可在27年前的中国,却是一次大胆的“吃螃蟹”的举动。白骅顶住了许多非议,克服了许多困难,坚决买断了这一成果,进行独家生产。事实证明,当时这一行为给工厂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仅仅两年时间,到1979年,工厂就已经成为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小巨人”。化工厂开始真正尝到了开发新
产品的甜头,也坚定了调整
产品结构的经营思路。
在海正,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阿霉素使海正站起来,阿佛菌素使海正富起来,心血管药使海正强起来。”说到海正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就不得不提到白骅的著名“鱼论”哲学。“鱼论”哲学其实是白骅从自身实践中总结出的技术创新的四个阶段。一为“花钱买鱼”, 二是“借池养鱼”,三是“放水养鱼”,最后是“筑池养鱼”。七八十年代,公司主要靠引进科研部门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1988年,白骅再次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买断了阿霉素实验室成果,经过近三年的产业化开发,1990年成功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此,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破例为一家地方小企业在北京举行中外新闻发布会,宣告我国结束了抗肿瘤药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阿霉素成为海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使海正从此在竞争激烈的医药行业中“站起来”,至今销售毛利率仍保持在60%以上。“鱼论”哲学催生了独具“海正”特色的新型研发体系。 “十五”以来,海正集团以“鱼论”为理论平台,与国内30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共同创新开发的合作关系,已经储备了20多个国家二类以上新药,申报了19项发明专利, 当年新产品销售额比重在40%以上,形成了梯度的产品结构,即“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企业,由于受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普遍较低。而白骅宁可勒紧腰带,牺牲一点眼前速度,也要立足长远发展。国内的制药企业,平均每万元销售收入用于研发的仅为78元,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至3%就不错了。而海正药业是一家高科技医药企业,以研发为基础构筑产品结构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研发、成果产业化到市场这一过程中,白骅提出最响的口号就是“要喝第一口水”。他认为,企业在新药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上必须坚持领先一步,坚持高科技、高投入、高起点。整个“九五”,海正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56亿元,占到同期销售收入的8.08%,相当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水平。产品要领先,就必须超前投入,没有风险意识,就难喝到“第一口水”。在国家认定的289个企业技术中心中,海正R&D投入占销售额(8%)的比重排名第23位,列医药行业第5位。如今已形成了产品梯度储备、科研成果转化快的优势,特别是抗肿瘤药,在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4种最有效的抗肿瘤基本药物中,海正药业的阿霉素等5个品种名列其中,成为全球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品种最齐全、档次最高的企业之一。特别是阿霉素、阿佛菌素等重磅产品,海正都喝到了“第一口水”,企业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跃上了一个个新台阶。
尽管如此,白骅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产品要跨步世界市场,必须要跨越“两道门槛”,或者说要打破“两个壁垒”:一是国家的门槛,也称行政门槛,例如美国FDA认证和欧共体COS注册;二是客户门槛,也称技术门槛,即内控指标,不仅要达到国际药典通用的标准,而且要达到客户的内控质量指标,特别是对杂质的鉴别和分离,并提供实样。
为此,白骅一直将药政注册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1989年开始药政注册工作,1992年第一个产品获得FDA证书。十多年来,已建立了近200人的药政注册、QA(质量保证)和QC(质量检测)队伍,高薪聘请了1名美国人负责药政注册,聘请了1名美籍华人分管质量保证系统。美国FDA官员先后7次来公司检查,至今已有10个原料药产品获得了FDA证书,9产品获准欧盟COS注册,还有30多个产品正在申报之中。海正产品走向欧美中高档市场,引来了国际关注。近三年来,公司先后接待了31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人次的访问和洽谈。
当今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白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他提出了“人本海正”的概念。“人本海正”包涵两层涵义,一是要善用人才,因为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二是必须重视员工福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员工和企业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了实现“人本海正”的第一层目标,公司领导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步伐,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改革用人机制,多方招聘人才,加强组织开办各项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公司坚持多管齐下,通过设立“海正奖学金”,参加重点学校“双选”招聘会,从外国专家局引进外籍专家,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问题;同时,聘用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目前,在海正已经有9名博士后进站从事药物开发、环境保护等研究,在高级管理层里,有6名外籍专家,覆盖了从研发、质量保证、药政注册、营销到制剂走向国际化的各个节点。
白骅不仅致力于企业的发展,还主动肩负起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在他的倡导下,海正坚持“善待环境,护佑健康”的理念,并将EHS(环保-健康-安全一体化)体系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累计投资1.5亿多元完善了环保处理设施,运行费用的投入每年递增35%, 2004年运行费用超过了2000万元。并投资控股建设了热电工程,减少工业区烟尘排放,极大地改善了椒江城区空气质量;投资2亿元建设60MW发电项目,以缓解当地严重缺电状况。
海正还踊跃参与慈善事业,在当地设立了1000万元定向救助慈善基金,同时还积极参加贫困山区救灾扶贫、助学助残等公益活动,相继捐款已达2500多万元。2005年1月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100万元。
白骅时刻忘不了自己的员工和周围的群众。自己却不要求物质的享受。他出生于浙江富阳市一个山区农民的家庭,从小以山为伴,在艰苦贫困的农村生活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子骨,他继承了祖辈的朴实和勤奋,性格之中融入了大山一样的品格---朴素、沉稳和忠诚。“家有黄金百吨,一日不过三顿;有房百间,睡觉不过一张床。”没有任何背景、凭着一股犟劲走到今天的农村孩子白骅,依然不失淳朴的农人本色,就是认同这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他运用资本却不是“资本家”,积聚财富却与“拜金主义”绝缘。他的艰苦朴素和打造中国医药脊梁的执着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海正人。
在白骅的领导下,海正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的特色发展道路,被国内经济学界所关注。2004年4月18日,60多位经济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与海正经验高层研讨会”,确立了“海正模式”;8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海正,对海正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充分的肯定。而他本人也相继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医药杰出企业家”、“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