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频道(记者 杨舒怡、明星)湖南省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处,千年古村上甘棠,迎来了又一个宁静的清晨。虽然常有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但古村依旧风情淳朴。
村子依山傍水、坐东朝西,以西南村口一座步瀛桥为主要出入口。据当地摩崖石刻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由当时周氏“族之长者”周惟广、周惟彦等“唱率子侄偕族属辈,共为鸠集裒金几二十万”修建。历经宋绍兴五年、元至元二年、明成化四年及清乾隆年间重修或大修,现残存长30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径高5米的三孔石拱桥。
随着湖南省文物局、江永县政府和上甘棠村三方6月13日签订协议,上甘棠村成为湖南省首个文物大保护、大利用示范点。村口的上甘棠小学旧址悬挂着“千年古村我的家,文物保护靠大家”横幅。
这几天,常有考古专家前来古村考察驿桥、寿隆桥、碑林,其中不乏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例如,采用榫卯结构的石桥“寿隆桥”为湖南省内首次发现,被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教授称为“省内最重要的桥之一,价值或高于村口步瀛桥”。
不少村民携孙带女,或立或坐于步瀛桥台阶上,好奇地张望那些陌生面孔。村民着装既旧且新,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婆婆身穿古旧蓝布衫、脚踏红色塑料拖鞋;一名六七岁的小姑娘身穿带有“喜羊羊”图案的格子连衣裙、腕戴彩色电子表。这里的村民,一如这个村落,摇曳在古老与现代的光影里。
58岁的村民周文援穿一双凉鞋式样的黑色“轮胎鞋”。“这是本地人用破旧轮胎做的橡胶鞋。我在市场上买的,花了6元钱。耐穿。”他告诉记者。
周文援抱着小孙子,热情地招呼记者去村里看看。村内留有明代、清代民居200多栋,沿次干道及次干道左右设置的小巷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各户均以天井组合而形成住宅单元,具有典型的城镇住宅特点。
记者看到,不少人家配备了电视机、电饭锅和高压锅。周文援点上一支香烟,一边摆弄手里的诺基亚手机,一边告诉记者:2000年时,全村大概只有四五台电视,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他有3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浙江打工。
村里现有居民435户,大约1900人。除几户为新中国成立前后落户的外姓人家外,其余都为周姓族人。据周氏族谱记载,村人先祖为周宏本,唐太和二年迁居于此。周氏一族至今已延续了40多代,历经1000多年。作为本地的“名门望族”,这一家族在历史上造就了100多名文武官员,最近一个是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周翰忠,曾任长沙警备司令。
提起村里的建筑,不少人感到自豪。“这是四五百年前造的房子啊,有些还跟新的一样。”75岁的村民周人健说。然而,随着不少人搬迁新房,一些老屋腐坏及坍塌速度加剧。“照理说文物不能拆,可危房也不许拆么?能不能先拆掉,再按原样重新建造?”一名年轻村民困惑地说。
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介绍说,投入偏低致使大量文物损毁严重,而构建“大保护、大利用”长效机制则是省文物部门近两年来努力探索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机制。所谓“大保护、大利用”,即变少数人保护利用、部门保护利用,为大多数人保护利用、全社会保护利用。(编辑 李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