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申报材料经文化部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组的评判。这是扬州申报世界“非遗”的首个项目,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得到了世界青睐。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可谓绝技连连,主要包括写样、雕刻、制纸、印刷等工艺流程,由于雕版印刷技艺依靠口传心授,全凭手下功夫,一些经典技艺令现代印刷技术也无法仿效。雕刻所用板材,多选纤维细密的野生梨木或枣木,经沤泡、晾干、涂油,以利雕刻。刻字的刀法多达数百种,撇如刀、捺如锹,变化万千,视字型、材质不同而灵活运用。墨以松烟等为料,秘方配制,故而清香四溢,永不褪色。
扬州雕版印刷:扬州版刻业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在我国的版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后,为弘扬中华民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扬州成立了广陵古籍刻印社,卓有成效地服务于古籍出版事业,闻名中外,被誉为“江苏一宝”。能全面具备和熟练掌握运用雕版古籍生产工艺的,全国仅此一家。由广陵社印行的《桃花扇》、《四明丛书》、《西厢记》、《楚辞集经》等50余种线装古书,继承了一千多年的技术成果,工艺十分考究。以梨木为版,精雕细刻成版片;以上乘宣纸、特殊烟墨,经手工作业,印成古籍单页,装订成单册线装本,再配以锦缎函套。1998年广陵社雕版印行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在国内引起轰动。雕版古藉以其版本价值、收藏价值、工艺价值,深为海内外方家所欣赏,也常作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的礼品,赠送友好国家的首脑。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由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原稿上的画或文字,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的则由较低级的工匠来做。木板刻好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印刷。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发明
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距今1200多年前,扬州就是中国的一大印刷中心。时至今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还保存着传统的、原生态的雕版印刷技艺,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技艺的艺人,运用传统工具手工操作,整理、新刻、出版了一大批珍贵古籍,其雕版技艺保存之完好备受称道。
传承流派
古代雕版印刷图书,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传承的特点各不相同。官刻是由官方从各地征集优秀匠人集中刻印图书。匠工们来自四面八方,在一起相互交流技艺,对雕版印刷术的提高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坊刻是由坊主聘请雕版印刷艺人,集中于书坊内刻印图书,其选题与刻印种类都与坊主的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着密切关系,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某个书坊独特的刻印风格或在某个地区形成坊刻的流派。如民国中期,扬州的陈恒和父子创办了“陈恒和书林”,从事刻版修版校印古籍,他们悉心搜集乡邦文献遗稿,辑刊《扬州丛刊》,被誉为扬州坊刻后起之秀。清末至民国期间,雕版印刷走向衰微,能够传承与延续下来的一支主要力量便是坊刻。最后是家刻,他们以家族传承或拜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清末以后,这种传承方式也走向衰败。扬州杭集镇,清代以来这一带雕版艺人众多,以陈开良、陈正春、陈礼环、陈开华、王义龙、刘文浩、陈兴荣等为代表的“杭集扬帮”,写工、刻工、印工、装订工齐全,世代相承。陈开良去世后,其子陈正春继为 “扬帮”领头人。1958年,陈正春受聘于扬州古旧书店,并参与筹建广陵古籍刻印社。
价值形态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
相关专家介绍,在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漆器、评话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发展现状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去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目前,扬州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版片,并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籍线装书籍,成为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加工基地。
随着现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兴起,活字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陈义时今年已经60岁,由于从事雕版行业收入偏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目前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仅剩一个“传人”。去年,陈义时等向有关部门建议,创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招一批有志于雕版印刷的学员,传授雕版印刷技艺。
据介绍,随着广陵书社、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相继在扬州成立,近30万面古籍版片得到了保存和修补,很好地展示与传承了雕版印刷技艺。同时大量复制古代优秀作品,再现人类杰出的工艺技能,并成功恢复了泥、木、瓷、锡、铜五种活字,极大地拓展了雕版印刷的文化内涵。
截至目前,扬州一个关于雕版印刷的未来5年计划已出炉,有关方面将围绕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系列动作:投入100余万元成立雕版印刷技艺研究所,对雕版工具及松烟墨进行原生态传承;收集散失古版,保护现存版片,研究传统制作技艺;从2009年起,按等级给雕版印刷技艺老艺人发放津贴;编著专用的雕版印刷技艺教材……整个5年计划预投资金将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