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淮安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淮安历史名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运河楹联馆、大运河名人馆、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正式对外开放。
淮安名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运河楹联馆是利用清江浦中洲岛历史文化展示区一组仿古园林建筑群精心打造的,是推进“五大建设”,繁荣淮安“大文化”,实施“淮安运河博物馆群”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名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和淮安运河楹联馆工程动工,合计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资金投入达2500万元。淮安名人馆共入选淮安历史名人52位,该馆通过时空隧道、幻影水幕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关天培虎门抗英等极具观赏性的场景,再现了淮安历史名人神韵。淮安戏曲博物馆运用幻影成像、梦幻编钟、多维全息数码互动游戏等复合展示形式,展示了淮安各位艺术名家的风采,展示了王瑶卿、周信芳等戏曲大师和傩戏、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淮安运河楹联馆展出的楹联均以大运河为题材,由市文物局面向全国征集,经省、市楹联专家筛选、评审,后邀请国内知名书法家撰写而成。陈潘二公祠坐落于清江文庙东侧,兼做大运河名人馆,该祠采用传统纪念祠堂形制,通过雕塑、碑刻、文字等表现手段,全面展示明代治水名臣陈瑄、潘季驯的治水业绩和相关水利文化知识;并在祠堂两侧回廊内,通过瓷盘肖像,集中展示了54位大运河历史名人。吴公祠系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纪念漕运总督吴棠奉旨所建,年底,清浦区政府对其实施修复。整个布展设计,以现代科技手段与历史原状陈列相结合,从更大视野、更多角度突出展示了淮安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馆二祠”是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的重点建设工程,也是苏北第一个以运河文化、运河文明为主题的市级专题博物馆馆群,集艺术性、专业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名人故里、戏曲之乡的独特风采。
京杭大运河给淮安带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统计表明,目前淮安里运河沿线存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8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8处,市级57处。但长期以来,由于淮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博物馆建设与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很不相称,建国近60年来,仅建成周恩来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新安旅行团历史陈列馆、淮安市博物馆、楚州区博物馆、盱眙县博物馆、洪泽湖博物馆、淮安城市规划展览馆、涟水酒文化陈列馆等10处博物馆(纪念馆),博物馆建设严重滞后于淮安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淮安的外在形象。为此,淮安于2007年启动了“淮安运河博物馆群建设工程”。
“淮安运河博物馆群建设工程”通过打造精品专题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建设,着力构建起以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等多种形式为辅助的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今年在淮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为切入点,重点建设淮安历史名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运河楹联馆、大运河名人馆、陈潘二公祠和吴公祠,进一步增强了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底蕴,除了上述“四馆二祠”,淮安列入今年开工建设的博物馆还有淮安水利博物馆、淮安榷关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盐文化陈列馆等七个行业博物馆。预计在三年时间内,淮安将建成各级国有博物馆20座,私人博物馆20座,到“十一五”末,使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5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