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救灾到神七保障,从国家各部委的卫星电视会议到乘用车的卫星定位导航,卫星及其应用已经频频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为期4天的2009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昨天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把江苏卫星产业热推向了高潮。大会主席杨千里教授坦言,这两年中国卫星产业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江苏在此领域积极进行“从卖设备到卖服务”的特色模式创新,从而凸显了产业先发优势。
“南京是我国通信卫星的发祥地。”杨千里教授说,我国卫星产业在90年代初步形成规模,制造出种类丰富的卫星产品及设备。而江苏也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装备大省,其中闻名的中国早期卫星通信工程“331工程”的模仿制式地球站即起源于江苏南京。“不过,没有应用形不成产业。”他话锋一转,向记者透露,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光纤通信的快速发展,中国卫星产业也受到很大冲击,产品一直处于狭小的专业应用领域。与此同时,全球卫星产业2008年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的规模。中国怎么办?杨千里教授认为,卫星产业必须在科研与军事领域发展的同时,主动面向大众推出更多的应用,比如这两年比较热门的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遥感与导航定位,已逐渐从单纯卖卫星通信车、卫星天线等“硬件”,向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软件”转变。
杨千里认为“卖设备不如卖服务”,在江苏已经有了成功实践。“原来卫星产业客户大多是国家科研部门和部队,他们经常性地需要使用卫星产品,所以通常都是直接购买,而且这些客户资金实力相对雄厚。而现在我们的市场要做大,必须向各类行业、企业及大众延伸,这就要考虑到――他们使用卫星产品的频率并不高,有的甚至只是偶尔用一下,利用率较低而直接购买昂贵的卫星产品很不实际,加上使用专业卫星设备还需要专业技术,企业专门配备专业人员也不值得。”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郑泉向记者谈及市场转型中的诸多切身感受。这两年,该公司在汶川地震、神七回归、奥运火炬珠峰登顶、抗击雪灾等重大事件中,高质量完成了保障任务。在这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应急任务,对卫星整体服务的需求,远远多于提供卫星设备。比如他们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两小时,就携带卫星设备随消防部队和央视记者深入震区,而不管是通信保障还是新闻信号传输,具体的技术操作都是由公司专业人员来完成的。
大众市场的探索,为南京中网卫星通信公司确立了转型的新思路:做“服务型制造业企业”,打造“卫星应急通信公共服务平台”。该公司一边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建“卫星通信科技产业园”,开发和拥有了15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引进国际领先的4套地面卫星主站,形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卫星地球主站群;更重要的是,公司把过去以卖产品为主的企业经营策略,创新转变卖起了八项服务,比如卫星宽带租用服务、不同体质卫星通信系统转接服务、主站系统托管服务、卫星通信现场调试服务、卫星通信产品租用服务等,公司将产品“打包”成服务套餐,从而迅速走向了全国22个省市,深入到政府应急通信、气象、环保、消防、地震、水利、安监等18个行业,在全国卫星应急通信和气象通信市场排名前三,公司新的发展思路也被誉为“江苏模式”全国推广。“这两年发生的一些大事,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卫星产业的重要性,据预测,我国卫星应急通信市场的需求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只要路走对了,我们肯定会切到一块大蛋糕!”郑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