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花炮之所以享誉天下,除了历史悠久、制造精良外,还得益于该区域的各种优势。历史上的产区集中在浏阳南乡、醴陵东北乡、萍乡西北乡及宜春、万载之西乡,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的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其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资源。现以清末民初时期为例,以说明当时这个区域的原料自给情况。烟花爆竹所需的主要原料,如爆料纸就产于浏阳和萍乡,浏产之折表纸(简称浏表纸)和萍产之窄板纸(简称萍产纸)质量上乘,而白果纸、笋表纸等则产于离浏阳不远的益阳和衡阳。生产爆料纸的原料主要是毛竹、青麻及稻草等,当地资源甚丰,几乎每乡都有纸厂。再如花炮硝则多采用本地所产之土硝,浏阳、醴陵、上栗生产的土硝不仅可以自给,而且有少量外销。若“本地土硝供不应求渐有采用洋硝者,但为量殊少”;引线为浏阳首创,生产引线之皮子纸亦为浏阳自产,其他原料如硫磺、木炭、黄白泥、麻线等也无一不是由当地土产。所需木炭为杉木炭,浏阳及周边县、乡处处皆有,并可供应外地。
二是劳力资源。浏阳、醴陵、萍乡、上栗、万载等地均属山区和丘陵地带,且人口甚众,劳力充裕。《湖南省经济调查所丛刊•湖南之鞭爆》一书称:“产区以内,山多田少,人民专营爆业者固多,农民以制造鞭爆为副业者,为数亦不少,从事此业者既众,而内地生活程度又不高,工资低贱,何况其中不计工资仅图日食者,又不知尚有若干。”书中还说:“鞭爆之制造,成本低廉,稍有资力者,即可开设作坊,且其制作方法,因分工结果,小孩妇女以及老年残废,皆可从事其中简易工作。故浏醴二县平民,专做爆竹者,固比比皆是,余者兼做爆竹者为数亦多。闻昔日浏阳、金刚、白市、上栗等处,平时不见乞丐,荒年绝少饥民,是爆业所赐也。”
三是技术资源。“浏阳为烟花鞭爆发源之地,历史悠久,制造精工,信誉亦好,久负盛名。”民国时从此业者达30多万人,有“十室九爆”之说。当时浏阳的专业技术人员多达万人,他们将繁杂之工艺技术进行分工,使每一工序简化,除腰筒、上盘、钻孔、结鞭和装亮子、制彩药等须富有经验之技工操作外,其余如扯筒、褙筒、插引、封装诸种,即妇女、老人以至残废者亦能胜任。浏阳的技工师傅除在本地收徒授艺外,还到邻县传授技艺。该产区内各个爆庄、作坊之间也经常交流技艺,“取长补短,鲜有保守及固步自封者。”
四是运力资源。民国时期的花炮产品主要靠水上运输,其次是畜力运输和人力运输。浏阳有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大河流,除捞刀河外,浏阳河和南川河都是花炮产品的主要运输水道。浏阳县城和东、西乡产品之全部及南乡产品之一部分经浏阳河运至湘江各口岸;南乡大瑶、金刚、文家市、澄潭江之产品由南川河运至醴陵渌江,再从醴陵由火车转运各口岸。县内运输则多为畜力(如文家市之驴马车)和人力(如人力车及肩挑)等。从运力资源而言,醴陵、萍乡因有铁路,故优于浏阳。
现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这种区域优势虽不十分明显,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交通状况、运输手段的不断改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渠道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一个横跨湘赣、规模宏大、幅射全国的花炮产业圈。在这个产业圈中,浏阳花炮的优势更加凸现,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