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
日,“海西2009两岸经济暨金融研讨会”在厦门举行,两岸经济金融专家学者和业者200多人参会,20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登台演讲,围绕“两岸共建海峡金融特区”、“两岸金融合作与监管”、“两岸金融市场创新与突破”三大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对新形势下两岸金融合作提出真知灼见,让与会人士耳目一新。
海西:两岸金融界必争之地
“两岸的金融合作来晚了!”在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的开场白就先声夺人,“两岸的经贸往来早已是一日千里,而两岸金融合作碍于MOU(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未签订却迟迟按兵不动。今年‘陈江会’后MOU签订在即,中央又出台了支持海西发展的政策,眼下这个时机再好不过。”
相对于两岸经贸在近年来的突破和发展,两岸金融合作进程明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两岸业者都期待构建一个“海峡金融特区”,并推出更多的支持两岸金融合作的政策。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博士,在演讲中用“望穿秋水”来形容对两岸金融合作的期盼。他说:“作为国家大行,建行也想抓住海西机会,这里将来是两岸金融界的必争之地,我们对此非常重视。”
台湾大学财经系教授管中闵博士详细比较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核心经济区的资源配置情况后说,外资金融机构在大陆三个核心经济区竞争激烈,台湾金融业已经来晚了,在核心经济区竞争不易,不如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海西经济区。为什么选择海西对我们比较有利?除了福建与台湾的地理和文化渊源外,大陆企业的上市要求,也是台湾金融业可发挥作用的地方。“没有一个经济区可以没有金融业的支撑而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展的经济区。”
两岸金融合作的N种可能
作为当下两岸金融合作最热门的议题,构建“海峡金融特区”逐步由理论探讨走向产业操作实务。
两岸金融合作从哪儿着手?如何创新?与会专家各抒己见。
“两岸金融合作同样具有互补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两岸金融合作有很多可以互补的地方。比如,在资产管理行业上,大陆的本地市场发展得比较好,台湾的本地市场相对较窄,但台湾的资产管理行业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双方可以互相弥补;在银行业方面,近年来虽然大陆的银行发展很快,但台湾的银行业在信用卡业务、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大陆学习。
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薛琦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区的高速发展,和两地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个资本市场分不开。薛琦认为,与滨海经济区以大企业、重工业为主不同,海西经济区主要是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可以给予倾斜政策不平衡发展。海西作为经济特区,资本市场很重要,而一个成功的资本市场吸引人才与资金很重要。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建议在两岸四地先尝试“超主权货币”,并给政治合作带来有益的示范;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张亦春教授则建议,目前两岸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了解还很不够,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的风险,希望两岸能够共同建立一个信用评级的权威机构,来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从而达到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则大胆提出了“差别准备金率”一说,即对国有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实行不同的准备金率,并在海西先行先试,这样既有利于扶助海西发展,也有助于与台湾金融业的合作。
在台湾金融业者看来,海西经济区作为两岸合作的先行先试地区,当务之急就是尽速协商并签订两岸金融监管MOU,这是台湾金融业在大陆投资的必要依据。在此机制下,优先批准台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福建金融企业,支持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峡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在此区域内,放宽台湾金融业的准入条件与业务范围,并扩大双方资金的相互投资,推动企业在两岸证券市场相互挂牌上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