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的当代艺术,是有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的,这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体现出它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体现出一种艺术探索的前卫姿态,并不是原封照搬已经创造好的格式,它是在不断的变化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价值。”
——贾方舟
“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主持人:您从事了十多年的美术创作,为什么选择做一名批评家,转向美术批评和理论研究?
贾方舟:应该说我所处的时代,转向美术批评和理论研究是1982年,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刚刚走向改革开放,大家正是处在一个思想解放运动的时期。在这之前,美术界存在很多理论上的禁区,遇到重重障碍,很多思想禁锢在过去教条的理论当中。而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感觉到思想也得到了解放,都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整个美术创作领域、美术批评界都展现出十分活跃的氛围,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呈现在这个时期。
我原来是从事美术创作的,作为艺术家,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对艺术的见解,都要深入的把握,将其更为有效的表述出来。
主持人:从中国当代艺术20多年的演变发展来看,会有一个什么样新的发展方向?
贾方舟:对于未来,我们中国艺术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这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问题。但是对于预测,我们不敢说肯定的话,至少对过去的20年,或者从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时间发展来看,它是逐渐走向国际性这样的大环境,与大的环境相融合的同时也要回归到传统当中,从传统中吸收我们需要的营养。
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它不可能离开这个背景去发展,不能一味地把西方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拿过来,当做我们的,踩着别人踩过的脚印走,这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和西方的文化隔绝,不能脱离整个国际文化,我们必须敞开艺术之门,充分了解西方艺术,充分吸收西方的文化优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向前发展,要打破过去封闭的状态,就必须在意志形态与文化中吸收有用的东西,将它们补充到我们的文化中,这样我们中国当代艺术才有可能不断的创新、发展。
我们中国的文化,近代以来,处在一个劣势,一个衰落的状态,所以西方文化的强势,对于我们文化背景的发展来说,可能对我们有不利的因素,这种不利因素很难使我们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很难真正发出我们的声音,使我们的声音就像西方那样强大的声音一样,能够去影响他;但也有有利的因素,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吸纳其中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养分。
如果有一天,中国文化发展到能够影响西方的时候,我想中国文化的自主性、自主意识,可能会体现得更好。现在好像我们的当代艺术样式更多是从西方拿来的,但是我想这只是一个过程,它不会是一个结果。
主持人:我们刚才谈到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在艺术界,这种自主性表现的不强烈吗?
贾方舟:当然总体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强。它是一个过程,因为我们需要有个学习、消化、拿来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过于模仿西方的艺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有创意的、有创建的艺术家,还是能够把自己的本土文化融入进去,这样的话,我们的当代艺术可能会越来越显示出我们主体意识的强大,同时我们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评判标准,而不是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艺术。
主持人:民族文化色彩强烈的艺术作品,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吗?
贾方舟:我觉得我们讨论艺术的价值不能以市场作为标准。比如一件艺术作品,在市场上有很好的价格,但不能就此断定这件艺术作品是一件有价值的作品;一间画廊推出他收藏的作品,但是这件作品未必就真正是有价值的,我们说的价值是有没有艺术价值,这个艺术价值,有它的判断标准,所以市场问题应该作为另外一个问题来讨论,不能和艺术混为一谈。
主持人:多数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并没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对于这个似乎看上去比较尴尬的局面,有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改变这样一个局面呢?
贾方舟:艺术的发展永远有属于自己最前端的思想,在今天称作先锋艺术或者前卫艺术;也有处在中间部分的,处在后面的,艺术的发展和别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最前卫、最先锋的那部分永远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因为艺术家是走在最前端的,他的思想、观念是最新的,这种新观念在一个阶段以后,才会慢慢被认识,它的价值才能被认可,所以现在的市场反映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些画价很高的艺术家,实际上他没有多少艺术意义。
主持人:这样一来,对很多真正艺术意义上的作品,岂不是很不公平?
贾方舟:这个没有办法,但是它有一个补充。比如,当代艺术在这两年之所以能够火起来,跟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市场的画价提升也有关系,但是这些认可,西方比我们国内要多,西方的反而对我们当代艺术认可,国内的收藏家、艺术投资人倒不是特别认可,更多是认可符合他审美习惯的作品。
主持人:当代艺术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贾方舟:我们今天说的当代艺术,是有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的,这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体现出它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体现出一种艺术探索的前卫姿态,并不是原封照搬已经创造好的格式,它是在不断的变化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价值。
主持人:您作为批评家,又是如何来权衡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联?
贾方舟:任何一件作品,不管价值有多高,它都可以是商品,但是,作为艺术家,生产的不是商品,而是艺术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里面谈到艺术生产这个概念,“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而商品生产是物质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是出自于艺术家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市场的需要,不是外在的需要,这是一个基本的不同。
艺术家能够保持自己永远做艺术,那么他就应该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如果总是在完全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并不是说艺术品就不能成为商品,艺术品可以转化为商品。艺术品进入流通渠道以后,通过商业人员的运作,比如通过画廊、拍卖会,将艺术品转化成商品,但是这不能说是艺术品的商品属性,艺术品本身就是艺术品,它的商品属性就在于它能够被定价。
主持人:当代艺术又是如何来表现我们传统的水墨画?
贾方舟:这个问题,现在对于多数中国传统水墨画家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传统水墨画家,可能有些过去传统的讲究,他有传统的规范,比如笔墨的规范,传统的章法、结构、修养和传承,都有特定的规范,但是要进入当代,作为当代人,还是要和他个人在当代的生存状况有联系才可以。我们的古人所创作的山水画、花鸟画,是和他们所处的生存背景、生存现实、生存状况相联系的。比如花鸟画,在北宋时期已经达到高峰,它体现出了农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状况,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亲近自然。贵族阶层,文人士大夫,他们生活在花香鸟语之中,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人和自然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应该再将古时候的人文背景加入我们当代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现在应该在作品中表现生态环境的污染,气温增高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通过作品反映出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
主持人:在看我们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时,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作品也都逐渐加入了西方的一些绘画技巧和一些浓厚的色彩。
贾方舟:在明清以来,其实我们的文化是在自身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状况之后,外来的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0世纪的艺术家和19世纪的艺术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20世纪的艺术家会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不断融入许多西方的因素。
中国20世纪的艺术与以往的艺术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融合性,其中融合了许多外来的因素。比如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元素,将水墨画的写意、用笔融入油画中,有的画家干脆放弃色彩,直接用墨来创作油画。同样在画中国水墨画时,在水墨画中融入油画的因素。
主持人:当代艺术作品中,融和中西方元素的艺术作品多吗?这种中西方的融合是当代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吗?
贾方舟:这类艺术作品还是比较多的。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中西方元素的融合方面表现的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尚扬,他的董其昌计划这样的系列作品,就是从传统中吸收新的元素,将传统的艺术理念融入到今天的艺术中,看他的作品,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气息,绝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传统。
主持人:非常感谢贾老师接受我们本期《寻找中国特色》栏目组的采访。
贾方舟:好,祝《寻找中国特色》栏目越办越好,办出特色。
【名家简介】
贾方舟:1940年5月生于山西省壶关县,1950年随父迁居包头,1959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在展览馆、报社、群众艺术馆工作多年。分别在1973年、1975年、1979年三次参加全国美展,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1982年转向美术理论研究,1984年调入内蒙古美术家协会,1988年被选为美协副主席,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5年后以批评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动于北京。现任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