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在温州初生时,用温州方言演唱,后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吸纳当地语音和流行在当地的民歌小调,于是在明嘉靖前,形成了色彩纷呈的四大声腔并列竞争的特色繁荣局面。在这"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中,浙江即占其二。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明成化年间,"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浙江演剧之风气颇盛,海盐腔、余姚腔遂最早滥觞于此。
海盐腔,因产地海盐而得名。其来源有两说:一、明李日华认为,南宋之张钅兹在海盐所作;二、姚桐寿在《乐郊私语》中认为,元杂剧剧作家杨梓得音乐家贯酸斋传授,后海盐杨家歌童以歌南北曲得名。海盐腔"体局静好",紧做慢唱,徒歌无伴奏,系用江浙官言演唱,颇受当时文人士大夫喜欢,在厅堂红氍毹上搬演传唱。其盛行主要在嘉、湖、台、温一带,一时影响颇大。
余姚腔,因形成于余姚而得名。其特点是无伴奏,靠人声帮唱,并附加一种介乎唱与白之间的朗诵性唱词,叫滚调。其文词俚俗,兼常以曲代言,节奏明快,是一种趋于大众化的声腔。在当时流播广泛,影响所及,至江苏、安徽两省。
此后,昆、弋两腔也很快传入浙江境内,随之浙江的传奇创作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名家、名作大量涌现,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驰名全国的剧作家有卜世臣、叶宪祖 、屠隆、沈鲸、陈与郊、高濂、史磐、周朝俊、沈嵊、孟称舜、凌蒙初等约50多人。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冬青记》、《鸾萞记》、《昙花记》、《鲛绡记》、《鹦鹉记》、《樱桃记》、《红梅记》、《娇红记》、《贞文记》、《惊鸿记》、《蕉帕记》、《八义记》等100多个。其中常见诸舞台的有:湖州人王济所作之《连环记》,演绎三国时司徒王允美女貂蝉,巧施连环计,义除董卓的除奸故事,至今舞台上常见搬演;武康人姚茂良之《精忠记》,演宋岳飞抗金事,为浙江各剧种保留特色剧目;钱塘人高濂所作之《玉簪记》,演绎书生潘必正与尼姑陈妙常之情事,《琴挑》、《秋江》等出最为有名;鄞县人周朝俊所作之《红梅记》,演绎书生裴禹与卢昭容、李慧娘的爱情婚姻故事,为多种剧种所搬演。此外,如鄞县人屠隆之《彩毫记》,演绎李白故事,其中《太白醉酒》一折,为浙昆周传瑛、王传淞的看家戏。
在四大声腔竞演,昆山腔一枝独秀,传奇创作风靡一时,浙江戏曲硕果累累的同时,元杂剧亦在浙江开出绚丽之花,徐渭的《四声猿》不愧为优秀之作,影响极其深远。
元杂剧后期中心南移至杭州,物产富庶、风景秀丽的杭州吸引了关汉卿、马致远等杂剧大家和珠帘秀等优秀表演人才。杂剧艺术人才的纷纷南来很快使杭州成为演艺中心。入明后其余势仍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