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局势下,广东省的铝加工业却一枝独秀,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在兴奋之余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广东的铝加工产业能否保持持续平稳地发展?
从2001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挤压生产国,2007年铝挤压型材产量达663万吨,比2006年的450万吨增长47%,消费量达到546万吨,比2006年的391万吨增长39%,净出口量达到99万吨。2000-2007年,中国铝挤压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23.55%,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0.74%。
经过最近几年行业的整合、调控,通过优胜劣汰、破产、停产和重新组合等方式,铝挤压企业由1996年的1149家逐年减少,其中大约30%有了进一步发展,进行了规模的扩大;大约30%维持现状;而其余40%则已倒闭或停产。在剩下的700家左右(含无证企业)当中,广东省则约有260家,占全国铝挤压总产量的48.6%。南海大沥铝型材协会在册登记的约有130家左右,其中,专门生产铝挤压工业型材、管材与棒材的工厂有40多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铝挤压企业会减少到250~300家左右,年产能达5万吨的会超过50家,达10万吨的会超过20家,达20~30万吨的可能只有2~3家。
目前,中国是一个铝挤压工业王国:挤压企业多,挤压机台数多,小挤压机多,生产能力大,产能利用率低,从业人员多,表面处理技术全,堪称该行业世界之最。就此,笔者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同共探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铝挤压工业王国:挤压企业多,挤压机台数多,小挤压机多,生产能力大,产能利用率低,从业人员多,表面处理技术全,堪称该行业世界之最。
现有的产业结构与其利弊
进入21世纪,广东省的铝挤压工业在行业协会的带领下,经过开拓、大发展和宏观调控之后,日趋成熟。其生产规模、地域布局、产品结构、工艺装备、技术与品质水准以及科技开发与市场开拓等均步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开始与国际铝挤压工业接轨,并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但是,发展的势头与力度并不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匹配。在产业结构上仍然保持以铝挤压为主,建筑用材是其主要产品,生产技术与设备利用率均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技术多呈外借产权
在此举一例:某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本以出口为主,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该公司处于半停业状态。去年下半年开始调整经营策略,把出口转向内销,由于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靠引进国外的产品生产系统为主要生产模式,而国外的产品生产体系并非能与本土的消费习惯、使用习惯、使用成本等问题相适应,部分系统产品可能造成水土不服,而导致不能很快打开中国市场,使本已势单力薄的承受能力雪上加霜,这就会形成一种倘不自若的尴尬。
这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做得较好的企业,如兴发铝业,每年必须自行开发3-5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系列。截止目前,兴发铝业共有国家专利共439个,系列化产品230多个,已经形成国内知识产权申请最多、产品系列最全、系统配套最完善的国家级专利试点企业。
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这个问题既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有,各相关网站上也可以搜索得到,这里就不加以阐述,只希望我们同行共同努力,提升快一点,进步大一点。要有香港人的规范,德国人的精密,日本人的严谨,那我们关于产品质量的损失可能就少了很多,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做企业,要有香港人的规范,德国人的精密,日本人的严谨,那我们关于产品质量的损失可能就少了很多,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挤压生产线多数改造或超龄服役
据了解,挤压机的寿命一般为8-10年,按要求,在这个时间内一般正常的生产挤压不会存在问题,挤压机也不会出现特有的问题,而超过了这一时段寿命要求,就会出现机械疲劳,如缸体爆裂、挤压力度不够、速度也可能减慢等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兴发铝业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超龄服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还有一种情况为改装设备,早期的挤压设备多为注塑改装而成,这一点也是广东铝加工业的现状,早期出于成本考虑可以理解,而现在产品机械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加工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一些高层建筑,对产品的机械性能:材料的硬度、拉伸以及剪切力等要求就比常规建材要求严格,大部分都要用到6061、6063A或6082等特殊合金排号。所以早期的设备改造或超龄服役设备必定不能符合日趋进步的产品性能要求。这一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使用常规建筑吨位挤压机挤压特殊合金产品
这里所指的特殊合金主要为2系、5系、7系等工业用特殊用途合金产品。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军工产业、汽车工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投入,需求量有成倍增长趋势,而这一空间尚待开发,而且用量大,军需民产(民营企业生产军用产品)以形成规模。
但并非所有建筑吨位挤压机所能生产,都能达到军品要求,必须要投入相配套的设备才能进入这个门槛,预计此项目能形成高投入高回报的局面。
单纯为客户加工
铝型材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怪圈’,铝型材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以系列产品配套出现在用户面前的,但铝型材挤压企业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系列产品或配套的系统产品。如某企业的生产模式为:客户提供图纸,按图纸开模生产,或客户提供模具,直接拿模具上机挤压,合金成份达到相关的要求,其它的问题就与企业无关,但事实上是否能做到无关呢,也并不一定,因为挤压过程还存在其它的问题,比如均质、挤压机型、操机人员等一系列连锁管理、工艺问题也会对产品造成影响。
产品系列不能配套,但又要求以系列成品出现,这就与其它行业有所区别,也是铝挤压行业的’怪圈’和独有特征。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大部分客户的要求,对于挤压的铝型材只是一个半成品,有待进一步加工,而加工的利润大家都知道有多少个百分点,比铝单纯的铝挤压利润丰厚得多。但就是做不了,提供的配套服务属于心有而余力不足。
大部分铝加工企业主对此问题多年探究,并深思熟虑很久,只是一些环节暂时还没有能力改进,或者说执行力有待提升,这也并非一日能成之事,需要进行长期的战略规划,需要进行长期投入与革新,更需要有步骤的执行改进,因此,本人认为广东铝加工业有待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