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了,黄桂琴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忙碌。每天早晨8点,她准时出门上班,工作地点就是离家门口不远的山场——她是昌平区南口镇羊台子村的一名生态林管护员。
看山,护路,管水,保洁,和黄桂琴一样,京郊目前约有12万农民在生态岗位上实现就业。
北京多山,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2%,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关乎首都的可持续发展。但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不能解决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任何保护措施都不会有持久的动力。
经过广泛调研,北京市于2004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生态林补偿机制。根据该机制,全市4.6万农民走上护林员岗位,对全市1011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进行管护,月人均获补偿400元。
就在这一年,羊台子村92名村民戴上了“生态林管护”的红袖标,“拿公家的钱,管自己村的事,感觉特有责任感”黄桂琴说。
借鉴生态林补偿机制,本市先后又出台了农村垃圾清运处理机制、农村用水管理机制、乡村公路养护机制,分别提供了4万个保洁员岗位,10800个管水员岗位,4000多个乡村公路养护员岗位,政府给补贴,让农民上岗保生态。
“现在,全村靠政府设的‘几大员’就业的有1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还多。”羊台子村干部王凤平说。
“几大员”出现没两年,黄桂琴明显感觉村里人很多生活习惯变了。“过去爱上山打野兔,现在不了;也不随手扔垃圾了;浇地知道心疼水了。”5年来全村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村域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5%,多年不见的狐狸、狼等野生动物又在山林里悄然出现了。
同样是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延庆县2009年启动了“农民绿色生态合作组织”建设,为全县农村4050人员、特困、残疾、大龄失地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买岗位,以网格化管理的模式,负责县级林地、绿地、湿地、公园、道路等公共空间和其它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管护、清扫和维修等生态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2000多名农民走上生态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6000元。
昌平区为保护国家土地矿产资源,建立了土地矿产资源专群保护机制。全区共选拔出2283名农民担任“土地、矿产资源看护员”,对包括砂坑、保护耕地、水库河道、滩涂等在内的40万亩土地进行巡逻保护,区财政按照每月每人4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保护机制实施4年多来,乱采乱挖现象得到有效遏止。
据粗略统计,由市区财政补贴,全市目前在生态岗位上就业的农民至少已经达到12万人。下一步,北京市还将探索水源保护区、矿产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届时,将有更多的农民捧上生态“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