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近年来,新营马铃薯经销合作社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施“政府推动、合作社参与、市场带动”的战略,坚持种植、销售“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使新营乡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全区最大的马铃薯鲜薯外销基地。
一、基本情况
西吉县新营乡现有农业人口33547人,耕地面积21.3万亩。当地年降水量400mm左右,且集中在7~9月份,与马铃薯生长期相吻合,适宜各种品种马铃薯栽培。马铃薯品质好、口感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20世纪90年代初,西吉县委、政府把马铃薯种植当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改善产品品质的同时,积极发展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90年代末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但在本世纪初,由于受国际、国内淀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举步维艰,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减轻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影响,县委、政府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在做好加工龙头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加大了对鲜薯外销市场的培育。2006年全县马铃薯外销量50万吨,占总产量的52,农民人均从外销中获增值收入223元。在外销市场中,新营乡外销市场发展较快,2006年外销鲜薯10万吨,占全县外销量的20。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压级压价,哄抬装卸费用,小规模分散经营,无品牌和包装不统一等,对市场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农民希望有一个中介组织来发挥作用,组织他们进入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2002年初,“西吉县新营马铃薯经销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下设装卸公司、信息部、包装物加工部和精品马铃薯筛选库。现有固定资产450万元,社员320人,带动农户2600户,2006年经营收入1289.8万元,盈余返还348.6万元,外销马铃薯总量10万吨。
二、具体做法
(一)开展“六统一”服务,增强为薯农服务的能力。合作社成立后,围绕“六统一”切实为社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薯农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增强了合作社的服务能力。一是统一供应生产资料。每年合作社购进3000多吨的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给社员,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二是统一种植技术。合作社采取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统一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马铃薯质量。三是统一供应种子。合作社通过试验示范,筛选购进适宜种植的优良种子供应给社员。五年来合作社共向社员提供优质种子5.8万吨,为社员每户平均降低生产成本2600元,节约资金150万元。四是统一定级包装。合作社根据客户的要求,把社员户的同类马铃薯实行统一定级包装出售。五是统一品牌。合作社为了提高产品知名度,把马铃薯统一包装为“西吉马铃薯”,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六是统一销售。薯农把生产的马铃薯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分级包装后统一销售,五年来,合作社为社员及种植户统一包装销售马铃薯42.9万吨。
(二)加强示范培训,提高薯农种植水平。合作社针对社员在贮藏、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技术缺陷,加强示范培训,全面提高薯农的种植水平。一是通过基地试验示范,向农户示范种植技术,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聘请县农技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农户规范种植,并现场传授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三是聘请市场经销大户和外地客商为社员讲授马铃薯市场销售情况,分析市场前景,提高了社员种植积极性。通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使农民成了种薯大户和种薯能手,带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五年来,合作社共组织培训社员28场次,培训人员6249人,聘请专家来合作社授课20场次。目前合作社社员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多亩,成了全县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三)开拓销售渠道,稳定销售基地。为了使社员生产的马铃薯卖出去,卖出好价格,合作社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并派专职人员到广东、河南、青海、内蒙、四川、西安、兰州等地开拓销售基地,稳定销售市场,先后同10多个省区购销商建立了购销关系,确保社员生产的马铃薯能够完全销售出去。由于合作社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销售价格一路攀升,从2002年的每公斤售价不足0.4元,提交到2006年的1.2元,产品90销往省外,深受广大客商青睐,供不应求。
(四)加强产品宣传,树立“西吉马铃薯”品牌。为了树立“西吉马铃薯”品牌,提高西吉马铃薯的知名度,合作社积极联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先后多次被宁夏电视台、固原电视台、《宁夏日报》、《固原日报》做了宣传报道,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一站通》等网站发布信息200多条,并获得了“中国马铃薯之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五)充分发挥合作社纽带作用,做农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合作社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区、市、县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多次来合作社调研,分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商讨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和发展出路。区财政厅、农牧厅2005年安排扶持资金10万元,为合作社购置了电子秤,开展了信息网络化建设,并对合作社管理人员进行了合作知识、市场营销、经济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对社员进行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使合作社管理人员及社员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合作社全面快速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马铃薯经销合作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做不了的事情,成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一)加快了特色种植区域化。合作社依托新营乡自然资源优势,组建马铃薯信息中心、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种薯经销公司等市场体系和流通中介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产前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种植、施肥和田间管理等各项技术服务,成为科技入户的“放大器”;为农民提供销售市场和销售信息,成为信息入户的“播放器”,有力地推动了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形成,壮大了马铃薯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牵头组建马铃薯经销合作社的大多数是种植大户和贩运大户,具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和市场营销经验,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户与合作社结成产销联合体,打破一家一户界限,按照“市场 合作社 农户”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巩固发展了马铃薯产业,稳固占领了广东、内蒙、西安、浙江等市场并出口韩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合作社还积极参与马铃薯贮藏窖建设,共建50吨以上的贮藏窖346座,可贮藏鲜薯2.3万吨,既可作为销售时的周转用窖,也可以作为进行反季节销售贮藏窖,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销售价格。2006年外销鲜薯收入7800万元,外销价格最低为0.70元/公斤,最高达1.6元/公斤,农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新营乡农民种植的马铃薯亩产1900公斤,平均亩产值780元,种植1亩旱地马铃薯相当于2亩水地小麦的产值。2006年全乡农户仅马铃薯一项最低收入达2000多元,最高达3万多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种植中获纯收入650元,其中285元来自鲜薯外销。2006年全乡从事鲜薯外销的代办农户180户,外销收购商91人,代办农户每户获代办收入1.9万元。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劳务市场发展,从事鲜薯清检和包装的农民680多人,年收入119万多元。2006年全乡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中获得的收入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58.9。全乡60以上的农户依靠种植、销售马铃薯购买了三轮车、摩托车,盖起了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四、今后发展方向
(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农民的创新精神和政府积极稳妥推动结合起来,把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之路,使之成为我县“一村一品”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二)加快实行“订单”式种植、销售模式。通过实行“订单”式模式,克服市场经济中的盲目性,抵御市场风险,组织农户有计划地种植,消除种植户后顾之忧,同时满足经销商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三)注册商标,实行品牌效应。合作社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农民要获得稳定的高收入,除了在建基地、稳市场、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创造、保护自己的品牌,以品牌求生存、促发展。目前,合作社正在积极申请注册“西吉马铃薯”品牌,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
(四)加快产品标准化建设,以质量求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产品求发展、拓市场的重要保证。目前,合作社已经对社员的马铃薯生产制定出了严格的生产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力求开通马铃薯外销市场的绿色通道。
(五)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一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市场营销队伍,专门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二是健全市场营销网络,在全国各地设立营销网点。三是通过展销方式,建立销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