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中国原点新城开发运营模式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报告29日在京发布,与会专家认为,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关中—天水经济区既不能沿袭传统的开发体制和机制,也不能照搬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必须根据西部地区实际,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这一报告由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经济体制综合研究室课题组完成。据该研究室主任李振京博士介绍,2009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就对外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了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要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据了解,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由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联合组织的“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国原点新城开发运营模式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表示,规划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西部实际、着眼全国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而采取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通过加快区域开发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专家们认为,作为民间资本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新型产业园区,中国原点新城开发建设将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崛起的重要项目支点。研究中国原点新城开发运营模式与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将为深化研究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发展,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和构建“大西安”的整体框架,解决制约统筹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等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特别是对西部地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跨越式改革开放,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崛起,具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