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穴造船基地海洋工程区首制船——76000吨散货船“宏圆”号顺利出坞。该船上层建筑的舱室封板工作和发电机、消防水系统等项目的报验或试验工作已经完成,出坞完整性较好。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龙穴造船基地开工建设以来,各参建单位克服台风、建设与生产交叉进行等带来的困难,使船坞建设与船舶建造两不误,为龙穴基地海洋工程区首制船出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以造船节点为主线 “造船节点就是我们工程建设的主线!”龙穴基地各参建单位紧紧围绕“宏圆”号的建造需要,优先满足造船关键设备和设施的建设需求。在海洋工程区各建设项目施工和船舶建造交叉进行的复杂情况下,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龙穴项目部、广州中船南沙龙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现场问题,以保证施工进度可控。一旦施工中出现问题,龙穴建设公司、总包单位项目组人员会立即赶往现场;如果是设计和技术上的难题无法解决,中船九院则会派专人从上海赴现场,全力进行支援。 参建单位每天根据各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与节点预期进行对比,及时作出判断,调整施工方案和节奏;以“专家会”、“专题会”的形式,研究确定出项目完工节点,并逐个清零。 船坞建设直接决定着造船节点的实现,由于“干施工”、围堰与码头施工交叉进行,海洋工程区船坞建设的工期压力非常大。建设单位对每个施工方案都十分重视,并不断进行完善,必要时,突破传统施工方式,通过调整和优化施工程序,加快建设进度。据中船九院龙穴工程项目部管理人员介绍,在船坞建设初期,建设单位果断采取了“逆作法”代替“大开挖放坡”的施工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船坞建设进度,还大大缩减了船坞施工面积,为同时进行的600吨龙门吊总组安装提供了场地。 2008年9月24日,正当龙穴造船基地海洋工程区船坞建设如火如荼时,台风“黑格比”来袭, 30多万立方米的海水带着淤泥将建设中的船坞淹成一片泽国。台风过后,需要排水、清淤,部分施工项目需要返工,这不但打乱了施工计划,也增加了工程量,船坞建设工期为此延长了3个月。 面对这一情形,参建单位立即组织各施工单位重新评估施工项目,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春节之后,海洋工程区重新掀起了建设高潮。 生产:以建模工作为先导 “宏圆”号完全按照总装化造船流程、采取区域管理模式进行建造。黄船公司项目组从中协调,理顺生产管理室与各作业部之间的关系,细化各部包括制造部、总装部、涂装部、配套部的分工,形成责任明确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组织体系。 今年2月18日,黄船公司在船坞中部已经完成的坞底板上,用2米多高的彩钢板围起了约600平方米的场地,第一个船舶分段由600吨门吊起吊,准确放置在预定位置。为了配合施工进度,该公司打破传统造船从艉岛向船首推进的方式,采用了从船中部开始进行大合拢的办法,船坞底板完成一块,搭载一块,坞底、吊车路轨、船体同步推进。 3月20日,海洋工程区船坞内实现了船舶分段连续搭载。随着搭载作业的不断推进,吊运量也随之大增,唯一的一台600吨门吊不仅要供船坞生产,还要保证总组场地的使用。面对这一情况,黄船公司指定了吊机使用的归口管理部门,24小时人歇设备不歇,每天制定次日的起吊计划,根据计划尽可能多地安排吊运次数。 6月末,整船成型,船坞主体建设也基本完成,但无论是生产部门还是建设单位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了争取船舶起浮节点按时完成,搭载作业区主管谭国平亲自拿焊枪上阵;机装课作业长余祥勇几天几夜都没离开过船坞;大连、新航等劳务工程队的员工顶酷暑、冒热浪奋战在一线,与时间赛跑。 7月18日,“宏圆”号按计划起浮。当时船坞水泵还不能使用,只能使用虹吸管往坞内灌水,坞内水位每小时只升高0.2米,整船起浮速度非常慢。为此,该船总建造师马可带领质量管理室、生产管理室的相关人员约60人上船进行检查,一待就是3天。 8月,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条从下料加工、分段制造、预舾装、总组搭载到出坞的造船生产线得以按时完整打通,“宏圆”号如期出坞,海洋工程区建设也进入了完善动能等配套项目的收官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