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是20世纪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是第一个进入哈佛案例库的中国企业。海尔总裁张瑞敏是第一个走上哈佛大学讲台的中国企业家。现在,每年仍有很多人到海尔参观学习,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日本的《朝日新闻》等全球著名媒体都报道过海尔。海尔文化作为一种世界知名的企业文化,其优秀的文化内涵,值得很多企业学习借鉴。其中,海尔人敢讲真话、勇于批评的精神,应该是最值得学习的文化理念之一。 海尔员工人手一份的内部刊物《海尔人》是海尔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尔企业文化中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海尔人》不仅是指针,更是利剑。海尔员工敢讲真话、勇于批评的精神,在《海尔人》刊登的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海尔文化的“传教士”----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中心主任苏芳雯,把《海尔人》的批评报道称为海尔人的“核心武器”。 《海尔人》的批评报道是从员工最关心的食堂开始的,反映了“生日面条的量太少,吃了一碗,等很久也没有再上来”、“面是凉的”等问题。报纸一出,立刻吸引了全厂的员工阅读。大家认为这样的报纸才有看头。从那以后,《海尔人》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尖锐,有时甚至点名批评中层干部,批评的重点也逐渐深入到了干部的观念问题。只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观念、人和事,《海尔人》都进行报道、批评。在外人看来,《海尔人》点名批评干部的做法难以想象。可苏芳雯认为“这正是海尔人能够脱胎换骨、取得常人不可想象的业绩的‘核心武器’”。她说:“试想,谁能够有勇气拿起匕首不断地向自己身上的痈疽开刀呢?谁做到了,谁的灵魂就升华了,就能够胜出了……企业文化不是形式,而是企业领导人素质的外化。如果企业主要领导没有鲜明的是非标准要求,就不可能带领干部职工完成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一艰巨的任务。”《海尔人》上的批评报道和针对性极强的评论性文章,促进了海尔集团批评与自我批评风气的形成,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海尔精神”和“海尔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于企业来说,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或者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问题,就会不利于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大家都不敢批评,不敢讲实话、真话,最终受损害的一定是员工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