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主人公汪锡锟的名字一样,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局局长汪锡锟在大兴区政府、在北京统计圈里被誉为“统计系统的一条硬汉”!2008年,他作为北京统计系统的唯一区县代表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汪锡锟,1981年步入统计大门。28年来,除中间两年被选派到基层任职外,一直从事统计工作。他还是北京统计系统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大专班进修的第一批学员,在那里,他打下了统计的理论根底。自1995年起,汪锡锟任大兴统计局长,后兼任党组书记。在履职局长的10多年里,一个“硬”字支撑着他带领团队每每走在全市统计系统的前列。
发展才是硬道理,熟悉汪锡锟的人都知道,他为人正直,说话耿直,工作不干则罢,要干一定干好。凭着一股子倔劲儿、硬劲儿、韧劲儿,他把一个区域的统计工作治理得有板有眼,有棱有角。
“发展才是硬道理。”汪锡锟最信奉邓小平的这句话。随着统计改革的实践,他更深信科学发展的真谛。经他主政统计的这些年,大兴统计工作实现了“从幕后到前台、从边缘到主流、从简陋的办公条件到独立的‘统计大楼’”的变化。
汪锡锟回忆道,1984年建局,大兴县统计局只有十几个人,拥挤在不到100平米的几间办公室里。到如今,大兴统计局已发展到拥有21个科、18个街乡镇统计所、近200人的队伍。他说,在人们眼里,传统的统计就是“统数”,作为基础工作只能是默默无闻。而现在,“数”的概念在人们头脑中膨胀了,尤其是政府决策、企业经营,更是离不开数据。
统计当随时代。适应统计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汪锡锟敏锐地发现扩张统计功能与赢得统计作为的必然联系。他带领着大家,以创新思维努力实现统计价值的最大化。以完善统计指标为例,2003年以前的统计资料主要反映统计专业指标,反映社会发展的指标只有不足3项、10个指标;到2003年以后,综合统计资料细化到产业,并加大社会发展指标的反映。跨入“十一五”,围绕建设大都市统计的目标,构建了包括8个系统、32个指标群、共计838个指标的统计体系。统计工作已由过去幕后“统数”发展到参与政府工作评说;从不被人看重的边缘部门发展为主流部门、法制部门。
发展创造业绩,作为赢得地位。2000年以前,统计办公场所10年经历了2次扩充和搬迁。2001年,统计局从分散在三处办公集中搬迁至政府大搂;2006年5月,一座独立的并标有醒目大字的“统计大楼”的建筑在大兴区繁华的兴政街出现。据悉,以“统计大楼”命名的建筑在北京、在其他省市并不多见。大兴统计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由弱到强的历史蜕变。
在2009年北京市统计工作大会上,大兴区分管统计工作的常务副区长张晓林说:“近年来,大兴区委、区政府召开的经济方面的各种会议,都要求统计局参加,以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统计部门已经成为研究制定政策、科学决策的主要部门,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数准说话腰杆硬。
上个世纪70年代,汪锡锟曾下派乡镇当过一段时间很时髦的官——“农工商总经理”,这使他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体会乡镇统计。乡镇统计数据上报须先经乡镇长签字把关,这一方面体现了责任,但也不排除有干扰的可能。如何确保源头数据准确一直成为他孜孜以求破解的难题。汪锡锟说:“作为统计局长,核心工作是搞准数据,数据没谱心里发虚,数据不准诚信上过不去,良心上过不去!”这些年来,他为此致力于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强力推进统计执法。“办事论法,私交论情”,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也体现在统计局的执法工作中。一方面,汪锡混要求部属严格按照《统计法》和《北京市统计管理条例》等特色管理法规的执行,同时对被检查单位提供真诚的帮助和服务。10多年来,大兴区统计局对企业单位统计法规的培训雷打不动,在正常的年报中,在日常的检查中,点点滴滴用法的规定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
大兴区统计局在执法检查上是最早动真格的单位之一。1995年,他任局长伊始,当时的大兴县作为被抽检单位接受全市统计执法大检查。抓住这一契机,他认真组织清理了统计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在执法过程中,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系户”和领导“打招呼”现象,汪锡锟坚持法大于情,带头不开绿灯。2007年,全年完成执法检查任务297家,超额完成21家,立案查处23家单位,罚款32万元;2008年,完成执法检查任务达239家。通过严格执法,不仅维护了统计法律尊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统计人的形象。
创新信用单位评选。汪锡锟虽然是统计战线的一名老同志,但又有着不耻下问、好学上进的精神。他从银行系统开展的“信用记录”、税务部门开展的“诚信评比”方法中受到启发,并在学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工作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统计信用单位”评选活动。2008年12月,大兴区首批“统计信用单位”诞生。此活动一经开展,便在企业中产生了积极反响。
“数准说话腰杆硬”。随着数据质量的提升,统计的话语权逐步扩大,统计的声音越来越响了。在大兴政府网站,在电台、电视台,以数据说话,用数据解读成了知名品牌。在近年来先后进行的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中,大兴都被作为代表接受上级考察,受到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的充分肯定。
让软件不软硬件更硬
汪锡锟年龄50有余,干统计26载,当被问及“这些年来你感到最欣慰、最满意的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让软件不软,硬件更硬!”
“软件是培养了一批人,提高人的能力,这是统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硬件是拥有了独立的统计大楼和覆盖全区的信息化网络系统,这是确保统计现代化的根本!”敢领统计改革潮头是大兴统计最耀眼的地方。2006年,借助于国家统计局和市局总队统计改革的大背景,汪锡锟在区县建队和街乡“撤科建所”中抢占了先机。经多方沟通协调,大兴区委、区政府在北京区县中最早批准成立18个基层统计所,新增99名公务员编制。
2006年11月15日,北京市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暨大兴区统计局基层统计所揭牌仪式在大兴区举行。此后,大兴统计局又在全市率先成立经济社会调查队。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谢伏瞻在揭牌仪式上说:“大兴区统计所正式挂牌,标志着北京的这项改革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强化“制度创新、分级培训、借机轮岗”三项措施,大抓人员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底,大兴局队修订完善了新编制体制下统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把学习制度与搞好培训定为2008年度折子工程之一。对新招录的年轻同志,进行“入行”培训;对新划转人员进行“洗尘”培训;对新任职科级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与此同时,借助机构改革,进行人员交流任职和力量整合。几年来,大兴局队提升科级以上干部40余人,其中有6名同志走上处级领导岗位;对外输送处级干部7人。锡锟努力工作的成果证明,统计工作可以培养人才,统计系统也能够出人才!
落实“科技强统”,加快统计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汪锡锟的又一得意之作。2007年,大兴局队以搬新址为契机,以统计信息化建设为核心,进行新址的装修改造,并将统计专网延伸到18个统计所,实现了“三级联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在日常统计工作和先后进行的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统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大兴区兴政大街42号,“统计大楼”四个红色楷书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分外亮丽。“力量更坚强,职责更完备,管理更协调,数据更准确”——汪锡锟带领他的团队正一如既往地朝着锁定的目标,继续向前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