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旧称“双门底”,因早在唐末这里建有著名的清海军楼,这楼有两个并列的大门。
??
双门底是广州古城中心,自然故事不少。??
话说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让外国人入城。《南京条约》签署于1842年8月。年底,由于爱国心的激励,广州市民在众多“社学”(知识分子团体)策划下联络起来把守城门,坚决不让洋人踏入广州城区。
??
1845年12月,英国的香港总督德庇时致函两广总督耆英,要求亲赴总督衙门商谈彻底解决外商入城的问题。耆英明哲保身,差遣广州知府刘浔去知会德庇时:双方会谈的时间、地点需跟广州各界市民商量一下才能确定。这明显是缓兵之计,但当刘浔还在英船上跟德庇时虚与委蛇之时,有人却在广州到处张贴揭贴(大字报),言之凿凿地透露官府勾结洋人进城,号召市民在洋人进城之际关闭城门起事。
??
傍晚时分,刘浔懵懵然乘官轿打道回府。路经双门底,不知是无心还是蓄意,有个挑担的卖油汉子歇在双门底路中央。拥轿骑兵喝令他让路无效,刘浔大怒,下令把他拖至轿前,当街鞭笞。
??
这可不得了!一时间群众聚集在双门底,密匝匝围着官轿喊打喊杀。刘浔见势不妙,夺路而逃。
??
待逃进知府衙门(即今财厅前),穷追不舍的市民已达数千之众。扰攘中忽然又爆出“刘浔在衙门内藏纳洋人”的消息,被激怒的市民遂破门而入,在衙门里四处搜索洋人。搜索过程中尽取刘浔衣服、器玩、家具,堆在大院里烧个清光。时已入夜,知府衙门火光烛天,人声鼎沸,全城为之震动。
刘浔翻墙逃往两广总督衙门。耆英恐酿成民变,迅速对事件作低调处理,一头贴出告示安抚市民,另一头派出素得民心的官员傅绳勋赶赴闹事现场疏导民众。傅绳勋说话得体,民众欢呼而散。
??
耆英极精明地充分利用这桩突发性事件及时致函德庇时,通报城内情势及官方困难处境,提出取消商谈。洋人要求进入广州城的努力又一次受挫。
??
洋人能够随意出入广州是在1858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那场长达4年的战争期间,整座广州城被洋人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