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10月4日电(记者 孟昭丽、张琴)长假期间,记者走在福建、重庆的各大公园、广场、社区里,都会看到当地提供的各类免费文化大餐以及各式各样的群众自发组织的表演,禁不住为其吸引,驻足观看。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国庆节当晚7时,记者来到厦门市五一文化广场,电影《建国大业》正在大屏幕上播放,引来了周围不少正在散步的人过来观看。厦门松柏小学四年级学生陈筱菁是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广场看电影的,她告诉记者,“我和妈妈散步走到这里,刚好看到在放电影,我很喜欢历史题材的书籍和电影,就停下来看看,结果看着看着就沉浸其中了。”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厦门市五一文化广场总是热闹非凡,不仅大屏幕上放着新近上映的电影,一支支群众歌唱、舞蹈、演奏队伍也会出来表演、活动,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未来的憧憬。
而随着我国各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各种社区文化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
记者来到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区文化活动中心时,渝中区南纪门街道滨江合唱团的队员们正在中心的合唱厅里练习歌曲《爱我中华》。合唱厅面积约1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人排练。合唱室配备了音响放映设备、桌椅和价值1万元的钢琴,墙壁上还安装上了吸音材料。
“自从望龙门街区文化活动中心建好后,我们的合唱团总算找到了‘家’。”60岁的合唱团负责人应维群说,合唱团在望龙门活动中心“落脚”以后,队伍的人气越来越旺,一些找不到精神寄托、迷恋于打麻将的退休老人都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越来越大,有效地促进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对全国城市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给予设备购置专项资金补助。按照规划,2009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预计安排资金10.59亿元,用5年时间对中西部地区截至2008年底已建有文化设施的社区文化中心设备购置进行补助;2014年至2018年对中西部地区2008年以后新建的进行补助。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功能,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
地方各级政府也对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投入。据重庆市渝中区文广局副局长马佳介绍,渝中区12个街道、76个社区现有365支群文队伍,包括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象棋队等。渝中区财政每年都要投入10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其中200万元用于设立“文化艺术贡献奖”,对于一些可塑性强的群众文化队伍予以一定资金扶持奖励,并将其发展为区文艺活动演出的主力军,推荐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中。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党政、文化部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制定政策、保障文化活动经费,建立机制、确保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打造品牌、确保群众得实惠等多项具体措施,从网络设施、活动内容、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搭建服务构架,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