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 王茜)全民基本医保覆盖12.95亿人,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低4.8%,基层药价下降30%左右,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免费或补助的方式提供……
这些引人注目的数字展示了医改的显著成效。近三年来,特别是2011年基层医改的突破推进,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层医改不断取得突破和成效为下一步医改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突破得益于探索
基层医改的突破,得益于许多地方的先行探索。为了缓解“看病贵”问题,2009年11月,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一揽子”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基本药物、保障制度等,使其回归公益性。
安徽省把医改的切入点放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上。全省32个试点县(市、区)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593种药品包括国家基本药物307种、安徽省确定的基本药物农村基层补充药品172种和城市社区补充药品114种。
这些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安徽省进行省级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由配送企业将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县、区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所销售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都实行零差率销售,不得加价。
北京、上海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面起步较早。上海1997年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北京2006年在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机构实行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政府集中招标、统一配送。这些探索为基层医改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变化得益于突破
医改破除了“以药补医”旧机制。这次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并实行以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等为特征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取消“以药补医”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费用由财政保障,日常收支差额由财政补贴,一些地方还加快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步伐。
吉林在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从运行机制上彻底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乱收费、乱加价问题。
上海各区县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设立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户,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给予全额保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实行了医保目录内药品全部零差率销售,惠及农牧团场185万人,占兵团总人口的72%。
成就得益于变化
医改后,人们最直观的变化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许多卫生院、卫生室宽敞明亮,温馨舒适。
改革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靠自我创收,许多机构负债经营,甚至直接影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
这次医改,中央财政投入600多亿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是历史上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内蒙古从地广人稀的特点出发,推行“家庭小药箱进牧户”工程,解决远离城镇的牧区牧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在江西,“光明·微笑”工程长效实施机制,为患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在湖北,居民健康一卡通,实现了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就医和即时结报……
一项项创新制度,一个个切实措施,换来了一张张笑脸,一组组包涵医改成就的数字。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从2008年40%-50%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医改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减轻群众负担、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健康水平上。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改的循序推进,每一次探索都会突破一个瓶颈,每一次突破都会展现一个变化,而每一个变化都会惠及更多群众。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 王茜、胡浩)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医改进程。2011年10月,摩根银行发布《中国医改的进展与未来》报告;11月,世界卫生组织完成《帮助中国建立公平可持续的卫生体系》独立评估报告;12月,世界著名的国际政策研究所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践行卫生改革政策:挑战和机遇》报告。三个报告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医改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给予积极评价。 >>>详细阅读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 吕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已近3年。3年来医改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十二五”期间医改将如何攻坚破难?新年之初,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卫生部部长陈竺。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