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北京市科委与中科院、清华、北大、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等12家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签署联合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协议书,并向社会首发《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目录》。市科委同时宣布建立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能源环保四大“领域平台”。以此为开端,北京的264个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3万台(套)仪器设备正式向社会开放。 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但企业需求与科技资源没形成有效对接,强大的科技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力。近年来,以“撬动科技资源,促进开放共享;服务企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通过激活存量,控制增量,促进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并实现深度研发实验服务,提高了科技的投入产出比,为科技重大专项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市科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现已初步形成涵盖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体系,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经形成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今年1—4月,已有2700多家科技企业享受到了“平台”开放科技资源的研发实验服务,服务额达1.3亿元。
据市科委负责人介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将采用高校院所资源整体开放模式。在其内部,采用“伤筋不动骨”的做法,即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框架结构下,对内部科技资源的管理和运营机制进行改革,采用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手段,实现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迈出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重要一步。为促进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基地采用“小马拉大车”的做法,引入专业的服务机构作为基地运行的核心载体,由相应的团队负责开放科技资源的经营;与此同时,市科委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基地的运营效果进行考核。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出席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基地签约暨授牌仪式并发表讲话。刘燕华希望一是进一步探索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支撑作用;二是积极发挥其在国家平台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其区域辐射作用,为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