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 杨步月、李菲)记者日前从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了解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各种重要文献约4亿字。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主要任务是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七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全国两会等全国性大会的文件等,同时还负责部分全国性大会的同声传译工作。
在每年全国两会上,身穿节日盛装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精会神地阅读,早已成为记者镜头的焦点。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份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报告中,凝聚着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人员的大量心血。
由中央设立民族翻译机构在其他多民族国家是很少见的,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各民族以及各民族语言的平等问题。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局长吴水姊认为,语言是交流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更是党和国家联结各族人民的桥梁与纽带。加强民族翻译工作必将对促进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记者了解,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我国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藏、青、川等省区都成立了民族语文工作机构;一些跨省区的民族还设立了语文协作组织,比如蒙文的“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此外,定期召开全国民族语文翻译研讨会等大型会议,并举办少数民族语文翻译高级研修班等,以提高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水平。
截至目前,全国有300多家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机构、专兼职民族语文翻译人员约10万人。其中,西藏有民族语文翻译人员近1000人,每年翻译量达到5000多万字。
据悉,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