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的智库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人文社会科学体制创新的一项重大措施,既吸收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和方法,又发扬光大了中国几千年来知识阶层“上书劝谏”、“匡扶时政”的优良传统,并且有了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
中国特色智库的突出特点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社会科学在为改革开放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同时,人文社会科学自身也得到繁荣发展。30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应用、创新体系,成为当代世界多样文化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国特色的智库发展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从善如流的作为是分不开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我们理解有别于西方智库的中国特色的智库,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政治属性。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坚持什么方向的问题是中国特色智库的根本问题。第二,国家属性。具有明确的国家倾向,从国家最高利益出发,服务祖国,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离开了对国家利益的追求,也就不是中国特色的智库。第三,人民属性。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为人民服务,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不为私人利益服务,坚守学者的良知、责任和道义。第四,客观科学性。必须坚持学术正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不主观臆断,不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第五,前瞻预测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冷眼观世界,放眼看未来。做好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长期研究,做到超前预测,提早规划。
走向世界,研读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的智库是由国家、地方和民间三支力量组成的。著名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代表的是国家级的水平,这支国家队还包括中央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智囊机构,长期以来,在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则侧重于外交政策的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近年来积极外交政策的推动,这些以研究对外关系为主的研究所显得日益重要,并直接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地方社会科学院,以及地方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组成了地方队。同时还有一批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代表民间的力量。这些智库有的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属于半官方机构,有的是民间组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均发挥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中国智库与政府间的互动势必也将进一步加强和紧密。
2009年3月20日在北京成立的一家高级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其理事长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山”担任。这个新智库是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成立的,整合了原来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际合作中心和对外开放咨询中心两大智库。温总理在去年11月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仅靠经验,靠少数人的智慧,是很难作出正确决策的,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是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半官半民的新型高级智库的一次质的飞跃。国家、地方和民间三支力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为国家宏观政策和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中国智库需掌握国际话语权
从当前来讲,中国智库更应走向世界,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加强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创新,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更要注意借鉴西方国家通用的表述方式和语意语境,阐述我们的观点,撰写学术论文。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对外传播。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功能不仅服务本国人民,还在于对外的文化学术传播、交流与推广。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有利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的途径方法、体制机制,扩大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强国际话语权。3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模式”或“北京经验”,“中国模式”是在广泛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来的,是在中国广大民意和中国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基础上,结合领导核心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中国模式”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途径,突破和改写了西方经典理论,创造了中国人的奇迹。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界对“中国模式”或“北京经验”关注得很不够,研究得很不够,宣传得很不够,出现了集体失语。反观西方学者,其热心的程度和研究的深度令我们汗颜。我们再不发声,我们再“谦虚不语”,就会放弃研究的主导权,就会丧失话语权。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观点延伸
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思想库”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30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应用、创新体系,成为当代世界多样文化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突出表现在: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较为齐备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研究基地,成为理论创新的中坚力量;培养了一支相当规模、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创造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恢复和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走向世界,发挥了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应用对策研究显著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智力支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论坛》 (2009-05-16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