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台海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正在浮现?
|
|
时间:2009-06-02 |
|
目前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议题上打交道的政治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党,一是民进党。只要台湾实行政党轮替制度,大陆就要重视对岛内在野党的工作。至于该如何判断这两个党的政策动向,台湾岛内的政党竞争制度和台湾的“主体性”需求都是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曾有人形容主导中国国民党的马英九是一个着眼于“一中”远大政治目标的人并给予高度期待。这个判断是脱离台湾政治实际的。马英九首先是台湾竞争型政治战场中的局中人,他的政治视野首先是台湾而不是“一中”,他的大陆政策首先要为他顺利完成本届领导人任期及顺利连任领导人服务。因此,尽管他主张强化两岸经贸交往,但对于两岸签订和平协议,他却是拒绝的或至少是拖延的(他主张两岸关系发展要先经济后政治,表示首个任期内不谈两岸政治问题)。拒绝或拖延的目的,一是可以维护台湾“主体性”,迎合台湾部分民意;二是可以以谈政治议题为远期承诺,从而尽量从近期的两岸经济合作中多拿“执政”利好,反正大陆为了使两岸关系最终获得政治上的解决,经济上也必须不断释放经济利好。因此,马英九热衷于两岸经济开放而封闭两岸政治议题,都是为了巩固他以及国民党的“执政”地位,甚至可以说,马英九在高效率地利用大陆推进两岸关系的迫切心态来为自己的“执政”地位加分。
大陆方面手中有源源不断的经济牌,倒不至于当马英九避谈政治议题就停止输送经济利好,但这终究会有一个底线和耐心的问题。当马英九处于他可能的第二届任期的后期,当他要寻求个人在“一中”历史中的定位的时候,他或许会在两岸政治议题上有一些积极的举动。当然,这个举动仍将是有限度的,例如仅限于两岸签署和平协议、两岸行政部门互动制度化等等,如果没有特殊事态发生,两岸在“一中”架构下实现两岸统一仍将是一个渐进的、较长远的过程。
如果说马英九对“一中”议题其实并不那么热衷,那么民进党对“台独”议题其实也有且战且退的心态。
对于民进党来说,如果继续僵硬地拒绝与大陆互动,只能使它加速边缘化。现实中的好榜样就已放在那里了:马英九与大陆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不仅没有被“卖台”这顶大帽子压死,反而民意支持率反弹。既然台湾大多数民众在心理上已经过了这一关——与大陆加强经贸往来不是“卖台”,那么民进党还在那里搞自闭就实在太傻乎乎了。你看看马英九多聪明、多实在,既不“卖台”,也不“台独”,得了台湾民心,又让大陆放心。
因此,民进党内部一些重要人物,早就不想和极端“台独”派一块玩了。台湾政坛上有3位迄今未嫁、或者说早就嫁给了政治的女性:吕秀莲、陈菊、蔡英文,她们很可能结成民进党大陆政策“破冰运动”的联合船队:陈菊以目前民进党中行政位阶最高者首先登陆,她曾是台湾反独裁争民主的“党外运动”的前辈级人物,是高雄市人民选出来的市领导人,以她的这种资历来“破冰”,民进党内即便有争议声,也不会持续太久;然后是吕秀莲以台湾前副领导人身份适时跟进(她最近很喜欢说“与时俱进”这4个字);既然前面有两位试水,蔡英文就有可能开始思考她该如何与中共领导人见面对话。当“台独”空间越来越窄、拒绝与大陆对话的成本越来越高,蔡英文如果要避免她的这个民进党主席越做越小、越做越虚,就只能把与大陆的高端对话牌抓在手里。这时候,台湾两大政治势力未来要竞争的,将可能聚焦于谁能为台湾人民服务得更好而不是某些虚假议题,这当然也将是台湾人民的福气。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尽管在两岸博弈进程中“台独”市场越来越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无暗礁的航道。台湾方面将始终看重自己的“主体性”而担心对大陆产生经济依赖进而伤及台湾的政治谈判地位。因此,台湾对两岸经贸合作始终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两岸经贸合作必须有利于提升台湾经济的竞争力而不伤及台湾的“主体性”与政治地位,因此今后两岸关系中仍会有种种冲突存在。
(作者系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
来源:东方早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