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辖域内人类历史可上溯到4000—5000年。汉代时的清河地区已有居民点。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店”,即今日的海淀。
得益于京都特殊的功能区位和海淀自身的秀美山水,历史上许多王臣贵族相继在这里建设了园林离宫。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经营,特别是清朝皇帝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以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使之成为紫禁城外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素有“都下宝地”之称。
在海淀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志士曾涉足其间;海淀这片土地,也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凌辱掠夺和封建军阀的恣意破坏;在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海淀以她无私宽广的伟大胸怀哺育和接纳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曾经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爱国学人朱自清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长眠于未名湖畔;火烧圆明园让每一个中国人从睡梦中觉醒;一二•九运动催动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的重要谈判曾在这里奏响。
1948年12月,海淀获得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建设海淀。1952年9月1日,海淀区正式命名。1953年,被确立为科教文化区。国家在此投入巨资,修建、新建了以北大、清华和“八大学院”为代表的多所大学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海淀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海淀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动,至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海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从一个城市近郊区转变成为一个以科技、教育、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首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功能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双重推动下,一大批科研人员开始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拉开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序幕,演绎了一个个科技创造财富的生动故事,开辟了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1980年10月,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之后,一批自发创办的科技企业相继诞生,形成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中关村正式成立;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做出《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并指出要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首都经济迈向新世纪的一项奠基性工作,由此海淀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