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淀区依托丰厚的文化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众多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群体,实行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着力打造北京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海淀聚集了大批国际国内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海淀区第一大新兴行业,它的发展对海淀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
海淀全区有56个民族,是北京市民族成份最多的地区。早在4000~5000年前,海淀辖域内已经有居民点。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海淀”因此得名。千百年来,勤劳的海淀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封建帝王和达官显贵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宅府、园林以及坛庙,形成了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和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卧佛寺、大觉寺、碧云寺等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海淀区域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700余处,其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众多的名胜古迹增加了海淀浓重的人文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
近年来海淀区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2007年,海淀区生产总值实现1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人均GDP突破8000美金。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第二和第一产业为辅的“三二一”产业格局,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1%、18.4%和81.5%。2007年,全区工商注册单位总数106408家。2007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057.9亿元,排八城区第一,同比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5.8亿元,同比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90亿元,同比增长16%;区域财政收入634.53亿元,同比增长25.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为海淀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关村奇迹般的崛起,完成了由“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再到如今“一区十二园”科技园区的演变,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民族品牌正在中关村发展壮大,“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聚集着全国重要科技战略资源,蕴涵着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我国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及企业的聚集地,始终引领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淀园是在原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和主体。到2007年底,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3940.6亿元,新入驻海淀园的企业2613家。海淀园每年的总收入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海淀园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所占的企业数和经济总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总收入占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半壁江山,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也保持着领先位置,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人才中心、交易中心和体制、技术创新高地,正在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