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化老北京——起始于辽代的老北京书肆
|
|
时间:2009-08-21 |
|
老北京的书肆最早始于辽代,那时除书肆里自己刊印外,还常常到南方北宋地区收购书籍,在苏轼之弟苏辙出使辽朝时,就曾在北京(辽时称南京)发现其兄苏轼的《眉山集》已通过书肆流传到北京地区,北宋当时虽有“书禁”之令,但也难禁住那时我国书籍的传销经营活动。到了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经营古旧书的书肆、书摊更加兴盛,那时的书肆集中于前门内的棋盘街、广内的报国寺和琉璃厂,这些书肆为吸引购书者,都将一些古旧书籍及期刊杂志在门前设摊,以供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墨客、莘莘学子便于浏览、挑选。一些小书商贩则寻庙会周期设摊于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城隍庙等庙会形成书市,这也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书摊书市之时。由于当时的书肆书摊众多,像琉璃厂、隆福寺等地,逐渐已形成古旧图书的文化街,成为历代文化人和学子经常光顾搜寻选购古旧书刊和补充短缺之书籍之场所。乾隆年间,以大学士纪晓岚为首的编纂四库全书的人员,出于考证典故的需要,也常到琉璃厂搜集古籍,据传说那时纪晓岚买书“日费数十金”.清代着名诗人王渔洋更是浏览古旧书肆成癖。有些学者在府宅不易见到,则常可在书肆内找到进行畅谈。后来的李大钊、鲁迅、老舍、齐白石、刘半农等名人雅士,也是古旧书肆的常客。据《鲁迅日记》记述,鲁迅在北京生活的十多年中,他到琉璃厂竟去过四百八十多次,总计购买三千多册所需书籍。那时为数众多的大中学生每到课余和假日都纷纷来到古旧书店,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他们有的是为买书,有的则只是立足翻阅、摘章寻句,那时期没有群众可去的图书馆,书店成为不是图书馆的阅览读书之地。在明清至解放初老北京崇外东打磨厂里的“老二酉堂”、“宝文堂”等书局是有名的刊印经销古版书籍和印制普通百姓喜爱的《三字经》、《百家姓》及戏曲、鼓曲、小曲唱本的场所,其出版的唱本驰名京城内外深受平民百姓的青睐。笔者住在崇文门、青年时曾去过“老二酉堂”选书,听到过这些书局制版印刷的机器声,东打磨厂那时也是老北京的一条文化街,这里的众多书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并入琉璃厂的古旧书行业。三十年代后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也设有不少书店书摊,逐渐与琉璃厂隆福寺的书店成为老北京的四大淘书之地,很多人都在这些地儿淘买到自己想要的新旧书籍和期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