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进入尾声,中国各地乡村旅游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乡村旅游研究专家、贵州教育学院教授张晓松等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市场尚在起步阶段,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和商机。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最近在贵州考察乡村旅游时透露,近年中国乡村旅游趋热,“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中国城市居民约70%选择乡村旅游,每个黄金周可以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据测算,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人民币。张晓松介绍说,以“体验农民生活,享受农村风光,欣赏农村风情”为主的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最初大多数以观光旅游和周末休闲的形式出现,多在大、中城市近郊开展,带有明显的都市农业旅游或“农家乐”式的乡村旅游特点。之后,观光型、康乐型、民俗民族风情型、古镇游等一些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山西的“宅院”、山东的“庄园”、江南古镇、西部村落等,都已成为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近年来,中国各地农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家宾馆320多家,固定床位1.3万张,可以同时接待1万多游客住宿就餐。
同时,由国家旅游局倡导的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59家,分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加工业等业态。
张晓松建议,在中国的乡村旅游市场上,海内外有兴趣投资的企业,不妨在产权比较单纯的旅游度假村、乡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等方面着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也非常看好中国乡村旅游市场,他认为“无论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会出现何种程度的成功,届时所有海内外游客都不会仅仅只考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城市。可以说,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实现多样化并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佳途径——这种现象必然出现。”
邵琪伟坦言,中国旅游资源70%在农村,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巨大,但受交通、基础设施等制约,在广大农村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不高,配套要素滞后。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拉动消费政策的研究,包括旅游消费政策、投融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综合性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介绍,今年6月,贵州已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部乡村旅游规划,目前正就如何加快发展,包括旅游业招商引资的政策进行调查和研究。总的原则是,积极鼓励和引进海内外强势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贵州旅游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