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吞食我国大豆产业》、《国储收购大豆满仓,豆油企业无豆停产》、《国产大豆最后守望者倒戈》、《“洋豆”低价侵袭,黑龙江大豆产业链崩溃》……针对近期媒体对大豆行业的“集体焦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第七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高级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对大豆产业的支持政策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空间,政策的调整要把握四个基本点,即确保国家整体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利益,确保市场稳定和价格稳定,发挥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
由中国粮油商务网主办的本次研讨会,于4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油脂油料加工和贸易企业、期货交易所、政府及研究机构的近500人参加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我国油脂油料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探讨。其中,大豆问题再次成为与会专家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目前舆论导向带有一定的地区和企业利益色彩,从保护农民利益角度还需进一步强化。”研究大豆问题10余年的程国强解释说,受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大豆玉米比价、粮油争地、不同油脂油料相互替代等因素影响,国产大豆将始终是有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植物油和豆粕需求的快速增长。2008~2009年,我国实施的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利益,从实际效果看,确实起到了托市保价、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但也对主产区压榨企业等主体带来原料短缺、加工成本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因此引发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的激烈博弈。
程国强进一步分析说,黑龙江主产区每年需要豆油60~70万吨、豆粕140~150万吨,压榨加工比较合理的有效产能应该在250~300万吨,否则加工过多则需向关外调出豆粕等产品,在经济上并不合算。而目前产区加工产能将近千万吨,实际开工率最高在1/4左右,这也是产区压榨加工企业多年理性选择的结果。尤其是最近几年来,东北产区具有非转基因优势的大豆食用比例越来越大,用于榨油的比重呈减少趋势,因此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确实对产区压榨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下一步政策调整需要努力减少市场扭曲作用,兼顾下游行业利益,但也将促进产区压榨企业发挥优势,整合加工资源,提高效率,抓紧建立向上拓展、向下延伸的产业链管理体系,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据与会的一位农业系统专家介绍,我国油料作物主要包括大豆、油菜籽、花生等草本油料作物和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其中,国产大豆的油用比例仅为30%,产油量占全国油料作物产油总量的比重约为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