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坚持依靠政策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依靠夯实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依靠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益,实现增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2009年,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6.2%的粮食,粮食总产646亿斤,居全国第4位,比上年增11亿斤;粮食单产408.5公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二。今年夏粮克服异常气候的不利影响,实现了“七连增”。
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重点,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全国的粮食主产省。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把确保粮食特别是口粮基本自给作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目标,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年省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在认真落实中央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省级财政投入,提高补贴标准,让农民得到实惠。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上,今年各级财政共安排补贴资金43.04亿元。在良种补贴上,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3.4亿元。在农机具购置补贴上,今年补贴资金总量达10亿元左右,补贴品种从6大类28个品种增加到53个品种。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上,2007年选择苏州市、宿迁市试点,2008年全省覆盖,2007年至2009年省财政共安排6.45亿元。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加快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江苏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但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始终注重耕地保护,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6606万亩基本农田这一红线,在实施耕地数量“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同时,强化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二是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2009年江苏省政府组织制定并下发《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整理、耕地质量建设等各方面的资源,实行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等建设整体推进,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计划到2020年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5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0%。三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推广补贴和绿肥种植补贴,全省高、中、低产田比例分别达35%、46%、19%,高产田比例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高产田面积增加1500万亩左右。
以高产增效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江苏省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仅0.92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增加面积的潜力十分有限,确保农业增产关键要靠提高单产。一是层层建设万亩示范片。坚持把高产增效创建作为新形势下转变粮棉油生产方式、提高大面积单产水平十分有效的手段。今年高产增效创建部省专项资金由去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二是强化“四主推”发布。制定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简称“四主推”)推介发布意见,明确2010~2011年度“四主推”名录,促进面上生产水平提高。三是组织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组织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县(市、区)对接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
以规模化经营为方向,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近年来,我省积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探索粮食规模经营新机制,提高种粮的规模效益。一是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三是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目前全省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70万亩,单产平均水平比面上高10%以上,高的地区增产20—30%。
当前,在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增收的重头就落在秋粮生产上,我们将切实抓好秋粮特别是水稻生产这个大头。一是认真落实水稻面积,确保全省3350万亩水稻面积不减少。二是抓好“双扩双压”。即扩大粳稻、压缩籼稻,扩大机插秧、压缩直播稻。三是抓好超级稻推广。按照农业部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计划的要求,切实发挥超级稻在水稻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努力夺取全年粮食生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