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区旱情严重,奶牛养殖面临严峻考验,为指导灾区抓好奶业生产,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组织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与云南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灾区实地调研,根据云南、贵州奶业状况,提出旱灾后恢复技术措施,供灾区奶农参考。
一、想方设法,增加饲草饲料有效供给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着力田间管理,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努力浇灌牧草,把旱灾损失降到最小。二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生物饲料。如贵州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1100万吨,其中玉米、水稻和薯类秸秆约880万吨,占80%,但目前全省秸秆实际处理利用率仅为6%左右。如果全省农作物秸秆采用青贮、氨化、生化发酵等方法处理,将利用率提高到20~30%,可保障15~20万头奶牛或47~72万只羊的粗料供给。三是水分含量在60%以上的蔗稍要及时制作成青贮保存;水分含量在30%~60%的蔗稍切碎或揉碎后,按干物质添加2.5%的尿素和3.0%的生石灰制作成氨化饲料;水分低于30%的蔗稍晒干至15%以下贮存,饲喂前再粗粉碎或揉碎。四是对青苗较为整齐的苜蓿要及时刈割并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保墒保苗。抓住下雨的有力时机,或在有可利用水源的地方补种青贮玉米和苜蓿。五是在粗饲料供给不足、质量下降时适当增加精饲料的饲喂量,同时增加钙、磷等矿物质的供给,防止奶牛发生软骨病。六是从东北、西北等牧草产量丰富的地区购买苜蓿、羊草等优质牧草。
二、开源节流,保证奶牛饮用水供给
奶牛饮用水需求量大,要求较高,除非迫不得已,不提倡用人使用过的生活用水喂牛。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开渠引水,打深水井,多渠道增加水源。二是兴建积水窖,利用降雨,收集雨水,解决部分饮水问题。三是增加遮阳设施,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尽可能在林下放牧,减少奶牛因环境温度升高而造成饮水需求的增加,减少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四是及时清理畜舍内粪尿,保持舍内卫生,停止用水清洗畜舍。
三、调整牛群存栏结构,保证资源高效利用
老、弱、病、残等低产奶牛会降低饲料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饲料和水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建议养殖户(场)保留成母牛、后备牛,淘汰老、弱、病、残牛,提高饲草饲料和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后备牛、发情配种母牛和妊娠母牛容易出现受胎率低、流产和死亡等现象。因此,首先保证这些牛饲料和饮水需要,储备生产力。
四、加强疫病防控措施,降低奶牛养殖风险
饲料资源短缺、饮水困难,特别是热应激条件下,奶牛体质下降,疫病易感率升高。因此,应组织专家、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向农户和养殖场提供疾病的防治技术,并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力度,及时处理感染牛。另外,还应加强水源监管,确保奶牛饮水的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