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指出,商务部日前正式对外公布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是一份支持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报告。
报告的适时出炉,被舆论普遍誉为中国首份外贸产业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路线图”,表明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周期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本次战略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霍建国对报告的核心思想进行了上述解读。他同时纠正了日前一些舆论将报告视作“中国外贸‘十年倍增’战略”的不准确认识,认为这偏离了报告的主旨意图。
据悉,这份报告自09年5月开始策划,经过了1年的酝酿终成正果。报告提出,未来十年,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贸易额将达到5.3万亿美元左右,比当前贸易额增加一倍,届时我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导权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其中,货物贸易额约4.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约1万亿美元。
报告还提出,中国实现外贸由大转强的工作将分成“两步走”:未来第一个10年,即到2020年的目标是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第二个 10年,即到2030年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霍建国告诉记者,战略报告的亮点之一,是采取了“竞争力量化指标”的定量分析方法,即对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做了实际数字的指标定位———共分为10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10个一级指标包括,市场份额、人均贸易额、产品竞争力、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条件、贸易多元化、经济规模及人均产业的结构、汇率稳定、贸易条件、跨国投资。26个二级指标包括,服务业、工业、农业的占比,人均GDP,前十位/前三位贸易伙伴占总额多少等与经济发展有关的重要指标。
同时,报告还对当前外贸发展中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了理论上的澄清与分析。
霍建国强调,发展战略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性报告,从提出到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中国外贸发展将在注重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多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和国家竞争力优势及产业竞争力优势,不断改善对外贸易条件,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