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资产重组、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上以及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的基本思路,都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由此决定的市场需求,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损失。
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考察钢铁企业时强调,钢铁行业要发展,必须有大思路、新思路。这是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重新审视钢铁发展的大思路尤为重要。
钢铁发展的大思路在哪里?在市场。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资产重组、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上以及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的基本思路,都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由此决定的市场需求,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损失。
一、调整生产结构,必须以消费结构为基础
近几年,钢铁行业调整结构取得了重大进展,工艺装备和产品结构有很大改善,但在调整过程中,过度追求高炉、转炉大型化,同时与冶炼能力相匹配的板带轧机必然越来越宽,板材产能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我国国情和钢材消费结构。实际上,我国钢材消费结构有鲜明的特色。从2008年(危机深度影响之前)我国钢材消费情况是:建筑业用钢占49.5%(其中长材占68%、板材占23%、管材占9%);机械、汽车、交通、五金、造船、家电等制造业用钢占41.1%;其他用钢占9.4%。从板材的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比较押板材消费量占钢材总量的35.59%;而板材生产量占钢材总量的44.86%,生产远远超过消费。虽然钢材消费结构随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有所改变,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注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这应是我国钢铁行业调整结构的市场依据和政策基础,离开这个基础用其他标准去"调整结构",必然受到市场制约。目前由于板材严重过剩,尽管热轧板卷因生产较复杂,制造成本比螺纹钢筋高180元/吨,而价格却低180元/吨,利润水平相差360元/吨,这是以生产板材为主的大型企业利润严重下滑的重要原因。
二、技术改造,必须以提高质量、节能减排为基础
前几年,钢铁市场兴旺,企业技术改造基本上是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为主,比较忽视质量和环保。我国螺纹钢筋年产量达到1亿吨,但低档的占2/3,中档的占1/3,而抗震、耐高温、节材20%以上的高档钢筋极少。我国机械行业年产90多亿套轴承,用国产钢材与进口钢材生产的同牌号轴承,使用寿命平均相差3倍。我国生产的轿车,比国际先进水平多消耗钢材10%以上。由于钢材质量和性能较低,用钢行业只能靠增加钢材消耗来保持产品性能,以数量顶质量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我国钢铁工业90%是高炉-转炉工艺,用煤作燃料占能源消耗的80%,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我国政府按照"有区别,有责任"原则已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在工业领域实行强制性减排二氧化碳。大趋势表明,节能减排将成为钢铁行业第二条生死线。因此,钢铁行业技术改造和政策导向,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提高钢材质量和节能减排。要特别注意的是,钢铁是高载能体,提高钢材质量,减少钢材单耗,延长使用寿命,实现"减量化"用钢,是最有潜力的节能减排。
三、淘汰落后,必须以环保标准为基础
什么是落后产能?目前只是按单体装备大小判定先进与落后,没有科学、全面、规范的界定,因而将一些装备合理、环保达标、质量优良、产品适销的中小型企业,判定为"落后产能"加以淘汰或限制。实际上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符合我国市场规律,对这类企业实施淘汰是不合理的。同时,由于对落后产能界定不全面、不具体,使一些消耗高、污染重、真正落后的产能鱼目混珠,增加了淘汰的难度。
四、企业联合重组,必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
实践证明,凡是以企业为主体,由市场配置资源,在政府推动下联合重组的企业,多数都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取得了预期效果。但目前以省划界组建钢铁大集团的风潮正在兴起,有的为了追求"省级规模",甚至把跨地区已经优化组合的企业拆解,纳入省内集团。形式上集团规模扩大了,名次地位提升了,但资源效率和效益是否同步提高了,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五、进口铁矿石,必须以降低垄断状态为基础
历年进口矿石价格谈判,无不以服从于国际三大矿业集团的最大利益为结局,我国钢铁行业损失巨大。究其原因,表面上是我国钢铁企业分散、矿石市场秩序混乱等等,实质问题是,我国矿石资源不足,国际三大矿业集团高度垄断资源,在垄断与被垄断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互利共赢的正常贸易关系,即是中国只组建一个钢铁集团,解决了分散采购问题,也难以改变被垄断地位。钢铁行业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多方位、多渠道到海外投资办矿,提高掌控国际资源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地位。中国不仅要组建几个大型钢铁集团,更要联合更多企业组建几个特大型国际矿业开发集团,广开矿源,打破垄断,从根本上改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