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系列“推拉”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先前疫苗行业无人问津的格局,同时吸引了众多的疫苗开发商,建立和扩大在美国流感疫苗市场的商业进程。
2008~2009年,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全球前七大市场的容量高达28亿美元,这七大市场为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从2005~2006年开始,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就高达12.6%。近些年来,由于受流感爆发的威胁,使得各国对该疾病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都大幅度增加。然而,竞争的增加和商业化成为该市场是否能保持这一增长势头关键的挑战因素。监管机构对新技术抑制成品差异化方面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美国这一关键市场。更好的老年人专用疫苗,快速而又灵活的生产技术是目前该市场最关键的缺口。
备受考验的流感疫苗市场
流感疫苗市场是一个备受考验的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流感疫苗产品需要每年进行更新,其生产和发运期间仅为短短6个月。生产的延迟以及产量的减少都有可能导致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减少。此外,由于受到季节时令和流感高峰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对季节性流感疫苗的需求随时都在变化,而且很难预测。同时,疫苗供应以及公众对疫苗接种的意识也使得该市场变化莫测。以上这些因素令生产厂家难以制定生产计划。而流感高峰期的疫苗市场就更难预测,这几乎完全取决于政府储备和合同供应。
新进主要竞争者
历史上,流感疫苗市场有过明显的波动期,尤其是在美国市场。2008~2009年,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流感疫苗市场,其市场份额占据了前七大市场的40%。在上世纪70年代,至少有10家美国公司生产流感疫苗,后来由于FDA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与其他制药领域相比流感疫苗行业的投入产出太小,所以到了2002年还剩下3家制药企业生产流感疫苗。它们是惠氏、安万特巴斯德(即现在的赛诺菲巴斯德)和PowderJect(即现在的诺华)。
在2003年,惠氏公司停止了自己的流感疫苗产品,把重点转移到MedImmune公司的流感疫苗鼻喷剂FluMist,但是惠氏还是决定于2004年离开流感疫苗市场。
有两个因素促进了美国流感疫苗政策的改变,一个因素是2004年以来由H5N1禽流感病毒带来的流感爆发的威胁。第二个原因是,2004~2005年疫苗的供应出现了短缺,这是因为Chiron(先前的PowderJect)公司中断了流感疫苗的生产。随后美国政府开始将巨额收入用于本国的流感疫苗工厂的建设,目的是改变疫苗从欧洲生产企业进口的现状。
而且,美国政府的另一项措施也激发了流感疫苗市场的迅速增长,该政策建议到2009年将超过85%的美国人纳入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范围。这一系列“推拉”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先前疫苗行业无人问津的格局,同时吸引了众多的疫苗开发商,建立或者扩大了在美国流感疫苗市场的商业进程。葛兰素史克和CSL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进入该市场,到2009年美国流感疫苗的供应商增加到5个。市场的领导者为赛诺菲巴斯德。
然而,普通民众对疫苗的要求往往与供应商对市场的预测不符。疫苗供大于求的问题已经在过去的流感季节中凸现出现。
流感疫苗的商业化是刺激该市场增长的又一原因。价格作为调节市场的杠杆,在流感疫苗市场也不例外。流感疫苗的价格从上世纪90年代每剂低于2美元到2007年每剂高达12美元,再到2009年价格下滑到平均每剂8.60美元。商家们为了逆转价格下降的势头,弱化了流感疫苗作为免疫接种的基本商品属性,纷纷采用新的技术提供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提供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