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央企与地方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医药国企将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基本药物省级招标采购、集中生产、配送等相关制度的后续出台,将推动医药行业走向集中。国际竞争的加剧与自身发展成为推动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动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如此评价美国企业的成长路径:“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辉瑞、强生等世界500强医药企业的成长历史,实际上也是并购的历史。2010年,外部推动与内部发展双力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双轮驱动”。
全球竞争加剧催生并购潮
2008~2010年,大批专利药品专利到期,全球医药增长处于低谷,市场增长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仅为5%。由于专利过期品牌药遭遇仿制药的强势扩容,跨国制药企业都面临研发的高系统性风险,拓展仿制药业务似乎成为必须的选择,全球前30强医药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建厂。
2009年,随着甲流的暴发与政府疫苗采购,国内疫苗市场容量骤增,吸引葛兰素史克(GSK)、诺华、赛诺菲安万特等公司进军国内疫苗市场。GSK相继与江苏沃森、深圳海王英特龙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儿疫苗、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亦斥资近7亿元在深圳投建年产2500万剂疫苗的生产基地。2009年年底,诺华制药收购国内第二大疫苗生产企业天源生物85%的股权,大举进发国内市场。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企业只有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才能与之抗衡。
政策推动行业走向集中
“调结构”推动国企并购重组
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以“促消费、调结构”作为新一阶段的政策重点,2010年,国有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根据国资委确立的央企重组思路,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缩减至80~100家。
2009年2月,国药集团与中国生物联合重组为新国药集团,医药央企由5家合并成4家,近期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也进入并购谈判阶段,届时3家央企将合并成一家。2009年9月国药控股香港成功上市将募资90亿,进一步增强国药集团对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整合能力。
地方政府方面,上海政府表示未来上海国有资产的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将从18%提升到40%,医药行业首当其冲,2009年6月,上实医药、上海医药和中西药业通过换股并购组成了新上药集团。上实集团重组上药集团是实质性的产业重组,现在进入全面产业整合阶段。除上海外,2010年地方国资委整合值得关注的还有渝、津、广的国企改革。
基本药物制度推动普药生产集中、渠道控制集中
2009年,我国启动基本药物制度,提出对基本药物实行省级招标采购、集中生产、配送。按照30%的覆盖率估算,普药市场每年将扩容近1000亿元。具有独家品种和较强综合实力的普药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而市场实力较弱的小企业则不能摆脱被淘汰或者被并购的命运。药品流通行业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整合,区域医药商业龙头具有整合优势。
2010~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生产、定价、流通、使用、报销等相关政策将陆续出台,基本药物将完成对基层的覆盖,这些政策因素将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格局的演变。自2009年8月19日基本药物制度启动以来,生物医药板块维持了较高的景气度。
商务部接管医药流通行业,旨在提升行业集中度
商务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下发的《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中提及,要不断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引导和鼓励药品经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手段做大做强,提高行业集中度,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商务部门与SFDA共同监管医药流通行业,将有利于医药商业竞争与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明确提出兼并重组的监管方向,将压缩医药商业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促使渠道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2009年新版GSP对医药商业企业的硬件和软件都提高了要求,将促进医药商业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运营。
大批药企需突破增长瓶颈
自1992年第一家医药公司上市到现在,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已发展到有120多家。早期上市的大批医药公司原有业务的规模扩建已经完成,产品已进入成熟期、衰退期,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产业进入壁垒很高。
在企业内部研发创新、营销创新较难取得突破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企业持续的增长与发展,企业将通过并购重组的资本运作模式,投入下一个新兴产业或者成熟产业链,向外获得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或者进一步实现战略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