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传承
追溯出版湘军,可以回到两年多年前东汉时期湖南耒阳一个叫蔡伦的青年发明的造纸术。纸的发明,既铺开了中华文明的篇章画卷,也拉开了竞写湖湘万卷风流的序章。从屈原、欧阳询、周敦颐、王船山、魏源,到梁启超、章士钊、毛泽东……无数的文人志士,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心忧天下的精神与热辣辣的文学气息,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造就了无数的经典。历史为湖湘万卷的鸿篇巨制和出版业兴起,铺陈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最原始的出版资源。
昔日厚积薄发,今日则尽现风流。新中国建立以来,湖南出版业以凌空飞翔之势,扶摇直上,经历了生机勃勃的20世纪50年代、曲折发展的60年代、喜迎春天的70年代,在曲折中螺旋式上升。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政策,恰如“风咋起,吹皱一池春水”,使得湖南出版业得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80年代的乘势而上、90年代的整体推进,到21世纪之初年成立湖南出版集团、作为“大船出海”,再到如今的集团改制重组、资本运作、拉开上市的序曲,湖南出版业已经逐步实现产业提升、资本扩张,成为中国出版业中不可小觑的一方劲旅,成为逐鹿中原、驰骋海内外的名副其实的“出版湘军”。
“出版湘军”用欣欣向荣的翰墨书香和多元化介质媒体,书写了无数“出版多劲旅,无湘不成军”的光辉篇章。目前,她已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出版劲旅到“资本大鳄”的华丽转身。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通过多介质媒体集群锁定目标人群,以书、报、刊、网、电视、电台及新介质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形成了强势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曾经的辉煌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犹如一场春风,使中国开始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蓦然回首,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作为湖南出版产业而言,这30年,是发展壮大和茁壮成长的3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湖南出版带来了春意黯然的勃勃生机和扶摇直上的发展态势。
目前,湖南出版集团已经从当初的人民出版社一家独大,发展到科技、教育、古籍、文艺、少儿、美术、电子等分工明确的专业图书出版社7家,成为集图书出版、发行、印刷、报刊、杂志、音像等多种资源整合的国内大型传媒集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如今湖南出版集团已实现了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向纸、磁、光、电、网等多媒体多介质发展体系,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供销、科研、贸易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资源整合系统,并通过出版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湖南出版集团先后出版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大中华文库》《波斯经典文库》《爱因斯坦全集》《魏源全集》《齐白石全集》《世界科普名著丛书》《中国科普佳作丛书》《第一推动丛书》《学科思想史丛书》等,一大批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和社会影响、学术价值的优秀图书,出版发行了《小平十章》《清宫秘档》等一批列入国家重点规划的音像电子出版物。目前,多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等国家级大奖,多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获得不同等次的国家级奖项。2007年,湖南出版集团荣获国家级大奖16个,《机器》《哈军工传》等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文艺图书奖,并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喜获13个大奖,在地方出版集团中位列前三,保持了湖南省在全国同行业的评奖中的优势领先地位。
进入21世纪,湖南出版集团抓住了国家课程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做出了投入国家课程开发的明智决策,现在全省中小学新课标教材开发已经取得了可喜的丰收成果。《地理》《音乐》《美术》《语文》《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10科19套新课标教材通过教育部立项、审定并进入全国各实验区使用,在地方省份中位居前列,目前教材成为湖南出版集团的主要经济支柱和重要的出版业务。《蓝猫淘气3000问》《四大古典名著漫画全集》等一批动漫作品的出版,积累了开拓动漫市场的经验,为 “动漫出版湘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2000年的机构改革中,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由事业局改为行政局,并在原局属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2004年,湖南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标志着湖南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迈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2005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完成销售收入59亿元,占全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的44%。自2001年起,集团已经连续4年入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在全国文化产业50强中排名第4位。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2.70亿元,实现利润3.2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保持年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
集团体制改革的探索
成立集团之前,湖南出版产业结构零散、各自为政,发挥的产业整合效率有限。成立集团之后,湖南出版整体优势明显、规模效益大增。由于出版产业的特性主要在于多样性的市场需求,尽管从销售环节而言,集团化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从制作环节而言,规模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应该是大中小相结合,即出版集团、中小型出版社各有其核心价值及市场领域。
面临市场集中度不高、产业化不够成熟的出版集团组织形式,湖南出版集团敢于直面其“先天不足”,积极通过出版体制的改革探索,利用政策调控优势,对下属子公司实施品牌的集群整合,打造各级品牌平台,打造核心产品生产线,逐步实现集团规模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集团对内部子公司的管理,通过对“财、人、物”调控,实行品牌集中管理和整合,从根本上实现了办事效率的提高和运作机制灵活性的有效整合。此外,虽然集团脱胎于政府体制,但是通过改革管理体制,“等级管理”的观念逐渐淡化,现代企业管理的“服务意识”普遍增强。集团的管理在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原则下,也逐步摒弃了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运用机制和制度促进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员工都得以实现自我价值,将人力资源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刺激和促进子公司充满竞争活力和发展动力,形成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可以说,出版企业的未来是成熟出版人的时代。成熟务实,这也是出版专业人才资源的竞争和价值所在。成熟的出版人必须理解选题、编辑、制作、销路、营销、企划、策略,具有直接和分众互动的能力,要能以自己的出版品味和对阅读现象、对读者心理的理解,与读者进行对话。出版产业的竞争能力,将是一种全面性的综合能力──经营管理与出版能力的配合,任何单一的能力无法成就一个好的出版企业,若缺乏其中一种必需的能力,一个出版企业无论它的规模是大或小,都将会走入历史。因此,出版集团的改制调整,首先遵照了人才的价值实现和人力资源优势的体现。
体制改革的突破,让我省新闻出版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稳步推进。媒体传播是我省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文化产业部门之一。2001年9月,长沙晚报组建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集团依托自身优势,确立了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扬长避短、多元发展的经营方针,着力发展报业、信息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等经营业务。随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和湖南新华印刷集团等相继组建。
省新闻出版局旗下原有数十家出版社、杂志社等,总资产高达30多亿元。2004年9月,湖南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这项触及自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同时改变了省新闻出版局在新闻出版业中的地位:从“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合一的尴尬身份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履行前两者的义务和权利。出版人形象地将这种转变称作“瘦身运动”。“瘦身”之后,局里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版权产业环境上。
目前全省新闻出版业已实现了从单一的纸制媒体向纸、磁、光、电、网多媒体发展,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供销、科研、贸易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体系。2005年,全省新闻出版行业总资产达到156.7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34.02亿元,实现利润10.2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78.59%,67.13%和26.24%。
在2000年,我省还没有一家广告收入过亿元的报社,到2004年,广告收入过亿元的报社已有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3家。形成了以党委机关报为主体,都市类、经济类、科技类、文化类等报刊全面发展的合理格局。长沙晚报社、体坛周报社等荣获“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其中《体坛周报》年销售收入近3亿元,发行和广告均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刊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期发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
湖南图书出版事业近年在全国文化产业50强中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全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创纪录地实现168亿元,利润总额17亿元。
未来的出路
机构和体制的深化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出路。湖南出版集团要实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改革管理体制和转变运作机制,实现“以品牌为旗帜,提升竞争力。以多介质为核心,优化产品结构”的发展战略。
出版业是内容创意产业和内容提供商。出版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核心竞争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就是要立足于国际视野,找准产品线的定位,在清晰的产品定位之上做出品牌,分析清楚营销模式,将产品顺利有效地销售到目标市场,合理配备产业链条上各个生产流程的管理、编辑、出版、营销人员,将人力资源整合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形成一种和谐、合理、长效的用人和管理机制。